范新建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大,使用领域多,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工业生产,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此外,玉米还能够用来饲养家畜、生产加工。但若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者不能合理地进行种植搭配以及科学的防治病虫害,就会使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受到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技术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引言: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种植范围极其广阔,其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种植产量仅次于小麦。但在近年来,我国玉米病虫害维持多发趋势,大大降低了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的收益严重降低。要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就需要种植者制定出科学高效的种植管理方案,做好种植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运用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玉米作物的产量,保证玉米作物的质量。
一、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一)、耕地
耕地作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其对农作物的产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保证玉米的种植产量,种植人员就必须重视耕地这一工作,并根据当地的具体天气状况来确定农田耕地的深度,使得土地中的养分及水分充足。随着机械的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化也基本实现。在机械化耕地背景下,应注意在耕地时上一年残留的秸秆应及时彻底清除,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以及灌溉措施来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玉米的根系发育生长。
(二)、选种
优质品种是优产高产的前提条件,只有选取优良的种子才有可能实现作物的高产。播种时须结合种植区域、气候环境、地质水系、降水积温等情况来挑选出适合熟期的玉米种子,在进行玉米播种之前,还需要从适合熟期的种子中筛选出颗粒饱满、籽粒均匀、无质变以及破损率低的种子,并正确处理这些优质种子,以此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处理种子的具体操作包括浸泡、搅拌、暴晒等。此过程中浸泡的目的是给种子消毒以及补充水分,使种子快速发芽。种子浸泡应根据实际需求具体地选择农药,浸泡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种子中毒。
(三)、种植方式
玉米的播种期也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其播种期较为固定,种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播种期进行播种。玉米发芽对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外界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都不能使玉米发芽,而在播种期,无论是光照还是温度,都非常满足玉米发芽的条件,所以,在恰当的时间内种植玉米,能够有效满足玉米的发芽条件。同时,在播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还需要把握好种植密度与种植深度,如果行间距过小导致播种过密,就会影响到植株的通风情况,进而影响到植株的长势,不利于产量最大化;如果行间距过大导致播种过稀,会降低田地的利用率而减少玉米的种植效益;就夏播玉米而言,种植密度在4000-4500之间。种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根据实际的土壤湿度,可以将深度合理增加,但还需要严格将其把控,如果播种过深,可能会出现缺苗的情况。
(四)、水肥施用
将玉米播种之后,玉米就进入了生长发育时期,此时,应该对玉米进行适当的浇水与灌溉处理。
就施肥而言,种植者需要在玉米生长期对其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实际生长情况确定玉米缺少哪一种营养元素,进而为玉米针对性地施加相应的肥料,同时,在对玉米进行施肥时,应当合理把握施肥量,科学增减氮磷锌钾肥的比例,确保玉米能够得到充足的养料,使玉米的产量得到最大化。除此之外,灌溉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玉米的生长情况,种植者需要根据田地的水分情况来确定是否灌溉以及灌溉的量。而灌溉的时间往往需要避开中午,一方面是因为中午气温较高,此时为玉米灌溉,容易使玉米根系吸水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是此时土壤容易结块,使玉米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玉米的雄穗及果穗影响较大,发病后的玉米症状为玉米穗出现黑粉,且难以形成花蕊,使玉米绝产。它的发病原因为雄花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发生形变,导致雄蕊不能发育成正常的形态,使得雄性花膨大,致使玉米果穗减小,进而使玉米颗粒大大减少,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的品质。而要防治玉米黑穗病可以在种子播种过程中仔细观察种子的品种,挑选抗病性高的玉米种子,详细了解玉米种子抗病的标准指标,选取抗玉米黑穗病的玉米种子,可以有效防治玉米黑穗病。在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时,应选用合理的药物以及操作方式,比如,将一定浓度的克百威以及多菌灵溶入水中,将种子浸泡在药剂中一段时间,按照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药剂量、时间以及温度,确保浸泡效果最佳。此外,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玉米幼苗被玉米黑穗病所危害,要及时将病害幼苗清除;种植者还需要把握好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有意识地避开在病虫害高发期间播种,减少玉米受病虫害危害的可能,提高种植品质。
(二)、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叶部病害,其传播力较强,且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极易出现,植株症状为叶片干枯并出现病斑,病情严重时会危害玉米的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非常容易在25摄氏度的温度下传播,而夏季高温的特性恰为它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防治小斑病对玉米的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灭杀该虫害的药剂防治方法较多,比如,可以8天为1个周期,一个周期用两次多菌灵喷洒玉米植株。同时,可以在玉米地中喷洒浓度为33。5%的悬浮剂来提高斑病的防治效果。此外,要防止大小斑病还可以在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病率大约为20%时,立即摘除病叶,间隔7-10天后,再除掉3-5片叶,在清除病叶后必须立即施肥灌溉,修复受损植株,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此种防治方法在短期内大面积的完成,能够有效抑制病害的传播。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情况直接关系着国民生计,因此,必须要重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而玉米种植管理和病害虫防治对玉米的品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要想有效提高玉米的品质,种植人员就必须在播种前挑选优质的种子、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掌握科学的灌溉及施肥技术、不断提高病虫防害的技术。以此来提升玉米种植管理水平,优化玉米生产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成峰.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及高产种植技术探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4):121-122+124.
[2]闫金国.刍议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1,{4}(04):55-56.
[3]段世玉,段世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南方农业,2020,14(35):11-12.
[4]李如利.浅谈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07):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