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佑
百色市凌云县林业局 广西 百色 533100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由于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部位较隐蔽,难以被及时发现,且繁殖率极高,给防治工作造成一定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追求森林利益的最大化,广西林业系统不断引进国外部分树种,导致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加,再加上我国防治措施和防治经验不足,导致防治工作难度日渐加大。目前,广西人工林面积占比较大,树种较单一,病虫害发生情况愈发复杂,发生几率较高。为此,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自查自纠,寻找防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
1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营林技术具有多样、灵活的特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全新的意义,如在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种植一些抗病性强的树种,后期管理和经营时着重观察病虫害的相关防治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手段,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1.1 森林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制定前进行充分调研,全面调查和掌握经营地块周围的树种、面积、土壤、气候等因素,分析病虫害发生概率,因地制宜选择对病虫害免疫性较强的树种,根据原始森林的状态,构建要经营的森林模式,以提高整片森林的病虫害防御能力。
1.2 树苗培育
造林时选择无病虫害或比较健壮的树苗,树苗入坑时在其根部铺洒足够的生石灰粉或杀虫剂,避免地下虫害的侵害,保证树苗健康成长,提高树苗培育质量。在树苗生长阶段,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理杂草,做到定期检查,常态化监控虫调,尽早发现病虫害,在未蔓延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治。
1.3 生长养护
树苗生长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施好底肥。日常养护过程中注意保护根部和树干,避免损伤,保持林区水分,为树苗生长提供优越条件,促使树苗生长健壮,有利于抵抗病虫害。树冠长大后,每年喷洒防治病虫害的药物,并在林下培育根瘤菌生物,以增加林间土壤中的氮含量。秋季及时清理林间杂草,使林木健康生长。
2 营林技术的种类
营林技术是一种科学造林方法,更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养护,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区的自身 发展能力,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整体水平,为我国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林技术的应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升林业产业健康水平,这就要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深入推进营林技术的应用,精准对焦林业病虫害问题,通过解决病虫害问题保证树木生长状态和树木的寿命,提升林木的自主生长水平。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灵活运用以下3种营林技术。
2.1 人工造林技术
人工造林是地区营林技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工作人员结合地区林区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地区地形与实际愿景,选择能够满足林区发展需求、适应地区气候的树苗品种进行栽种,以此提升树苗成活率。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栽种环境良好,土壤成分合理、土地平整,为树苗的生长提供必要养分,同时加大对树苗的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强养护管理,提升人工造林的经济效益。
2.2 育苗技术
育苗是营林技术中的基础技术之一,建议工作人员采取科学育苗方法,保证育苗效果。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合理选择育苗地点,保证水源充足、取水便利;还需要考虑林区实际环境,选择合适育苗位置,适当弱化育苗生长环境与林区环境之间的差异,以此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增强幼苗的生长状态。一旦确定育苗位置,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土壤消毒与培育,从源头降低病虫害。
2.3 混交林种植
混交林是指在林区范围内种植多个品种的树木,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株间混交、带状混交、区域混交等方法进行种植。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林区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混交种植。相较于一般种植方法,混交林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森林质量较高、生态效益良好、树木种类丰富、经济效益好等。
3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营林技术员综合水平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较缺乏,水平较高的营林技术员年龄普遍较大,营林技术还停留在增绿阶段,缺乏对病虫害的关注,病虫害防治培训力度不够,青年技术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足。
3.2 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设备不足
营林生产中,缺乏病虫害检测平台,造成数据采集不及时,病虫害防治处于滞后状态,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手段落后,大数据融合度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
3.3 树种结构单一
多年来,我国广西造林树种以樟子松和落叶松为主,树种结构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林分抵御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不强,甚至影响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 营林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现阶段营林技术员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作为营林技术的重点工作,以营林管理为主要目标,充分分解工作中的各项指标,做到树苗生长各阶段都有专人负责,形成系统化管理。病虫害防治部门应以小班为单位,对树木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并整合病虫害防治档案,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止措施,坚持动态化管理,为防治工作寻找新的方向。
4.1 及时防控
一是积极抽调技术人员进行虫害调查,精准预测,为防治提供依据。二是加强飞防和人工防治相结合,做到人员与技术指导到位,确保杀伤效果。三是科学防治,重点防治2、3龄幼虫;使用植物制剂,实施无公害防治。四是防治鼠害,采用人工投放保护器、隐蔽投药等,避免伤害天敌,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4.2 加强监控,杜绝传播
建立详细的信息采集和数据监控系统,开设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配合每年的调查获取较准确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变化配备专职病虫害防治人员,进行针对性防疫,杜绝病虫害传播和蔓延。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各项检疫事宜,对疫苗、冻死苗、弱苗不予发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苗木不准出圃,坚决杜绝带病苗木进入造林现场。
4.3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
天敌防治符合生态学原理,营林过程中技术员应结合不同地块树木的实际情况,巧妙使用天敌资源,根据森林独特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选择病虫害的天敌。同时控制天敌引入数量,并做好应急准备,保持生态系统平衡,避免因天敌引入太多造成生态失衡。
4.4加强预警和信息报告
一是对病虫害预警进行分级。突发有害生物预警级别划分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二是及时发布预警。各分场和营林区应根据突发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危害程度、结合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价,最终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教学评价结论。据此,对评价结果进行逐层反馈,就能够精确定位到教学环节中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改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5 突出重点,科学防治
把“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作为“一号工程”,早谋划早准备,加强检疫阻截,开展普查监测,严格抽样检验,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质量,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认真履职尽责,强化源头监管,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从源头遏制疫情传播扩散。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健全应急体系,突出防治重点,坚持科学除治,提高治理成效,遏制主要危险性病虫害暴发危害。
参考文献
[1]魏云涛.我国林场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0(21):81-82.
[2]张明胜.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投资,2019,000(01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