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举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金融发展困境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限于农村地区本身的特性,农村金融面临的覆盖面低、融资成本高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低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信贷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未扭转。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以及使用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的农户占比日益增加,数字金融逐渐开始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主体,并为上述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解决带来了突破口。数字金融作为普惠金融深化的手段,可以冲破传统金融服务面对的覆盖范围限制,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降低农户的搜寻和转化成本。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归纳整理出影响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因素,分析数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本文研究论述可为将来农村金融改革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数字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农村金融。
关键词:数字金融;农村信贷;农村互联网;
1引言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局中重要一环的农村金融改革,其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但是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农村金融政策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例如先后对农村信用社,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门槛,开展农村改革试点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数字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凭借其数字技术优势,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数字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覆盖区域受到的地域限制,降低金融参与者的转换与搜寻成本,覆盖到低收入甚至贫困人群,提高传统金融服务机构的效率。从定性分析的结果来看,通过发展数字金融的确可以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而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良好有序、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在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稳健增长。
2 农村金融需求
有关农村金融需求这一领域,美国经济学家 Hugh T.Paitrck(1966)最先提出相关理论,他总结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不同农业发展程度的两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的模式,即需求追随以及供给领先模式。前者认为造成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的因素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需求要先于金融供给。后者则是完全相反的模式,认为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供给要领先于农户的金融需求。
国内对于农村金融需求的有关探讨比国外稍晚,且近年来围绕农村金融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农村金融的供给、农村金融的需求以及农村金融的制度,这三个方面中关于农村需求的研究又相对较少。目前的需求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聚焦农村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农村金融需求更为细致的识别两方面。
针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分类上,一种方式是按照农户借贷资金的不同来源将农户金融需求分为农户正规金融需求和非正规金融需求。两者之间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农户的借贷意愿是针对正规金融机构还是非正规机构如民间借贷市场的贷款产品。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农户借贷资金期望用途的不同进行分类。
林毅夫(1989)与汪三贵(2001)均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起因相似,均源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需要,据此认为可以将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按照贷款用途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和消费性信贷需求,前者指农户因农业、工商业生产等因素而发生的信贷需求,后者则定义为以教育、医疗等消费性需求为主要用途的信贷。
3. 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3.1 数字金融可消除农村贫困
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贫困减缓作用,数字金融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的地理空间约束,有效连接起贫困人群以及金融服务提供者。数字普惠金融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更加全面有效的挖掘农户内部的潜在信息,缓解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其次数字金融不再受到传统金融机构倚靠的线下网点建设的限制,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和快速交易的优势,可以缓解金融扶贫成本与收益的内在矛盾,解决贫困地区难以被传统金融覆盖的问题。最后,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大多处于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往往信息闭塞,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难以吸引传统金融服务的资源流入,数字普惠金融内在的无界的特征,可以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包容度,将农村金融资源提供给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贫弱人群。同时考虑到当前国家针对贫困农户推出的小额信贷等政策也以推动贫困农户的生产发展为主要目的事实。数字金融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程度应有一定区别。
3.2 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有影响
经济主体所受到的金融约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消费,原因在于金融本身的特质就在于资金的融通,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原本面临流动性约束的居民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的补充与支持,进而可以平滑居民在生命期内的消费,进一步释放原本被压制的消费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主体和范围,使得更多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相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有效缓解居民面临的信贷约束。若收入较低的农户可以在金融机构设立账户并且频繁使用的话,通常会带来更高的居民消费水平。数字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利用其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优势,可以缩短金融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不能达到正规金融服务门槛的居民更容易获得相应的金融供给,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与深度,进而缓解居民面临的信贷约束。
4.结束语
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归纳整理出影响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因素,分析数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农户在享受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自身信贷结构也被深刻影响发生转变。之前国家出台的农村金融深化改革政策大多集中在金融信贷供给侧方面,注重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的效率,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去覆盖不能获得相关服务的农户。因此本文建议相关部门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时应当注意到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结构在数字金融发展大背景下的转变,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往注重金融供给和需求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atrick,H. T. 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14( 2) :174 -189.
[2]傅秋子,黄益平,2018: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
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
[3]高帆,2002:我国农村中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68-72.
[4]金烨,李宏彬,2009: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04):63-79.
作者:冯世举,身份证号:5130221982072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