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柱 刘魏娜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文中从传统汽车和智能汽车两方面阐述了汽车软件的现状,并分析了汽车软件的发展瓶颈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汽车软件;现状;发展前景
0引言
在新四化的趋势下,传统汽车的软件发展仿佛是口诛笔伐的旧社会代表,被无数进步势力不断diss。然而,拥有这些老掉牙软件的传统汽车却像野草一样,不但没有没落,而且还在扩张领地。对于比较新潮的互联网软件,传统汽车似乎完全不搭界。
1汽车软件的现状
1.1传统汽车软件
传统汽车同样拥有软件。如传统汽车的空调系统,天气比较热时,需要把空调的温度调低,例如,从26度调到22度。Step1: 驾驶员手动给空调旋钮一个信号,将温度调整到22度。Step2: 空调控制单元接收到信号后,从车外,出风口等地方收集信息,以决定下一步送风量。Step3: 空调控制单元给予风门控制器一个信号,把风门的角度变大。Step4: 空调控制单元给压缩机一个信号,让压缩机运转,保证后续冷风的供给。完成这个循环后,空调控制单元会重复Step2以决定后续的送风量,风门开启角度。
空调控制单元是整个机构的“大脑”,它担负起把人的需求,转化成实际的动作,并检查这些动作是否满足了需求。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软件实现的。其实在空调控制单元里面,有一个小的PCB板,它的上面集成了这些简单的控制程序。可能和我们认识可能有些差异,这个控制器也拥有内存和缓存,并且有处理器。比如德系的空调控制器有大约1MB的内存,用于存储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而成),同时有128Kb的缓存,用来存储临时数据。除此之外,这个控制器内部还有一个处理器,其中一个就是32位的96 MHz的处理器。
可见:1)汽车的很多模块都有所谓的“软件”,除了上面举例说明的空调,玻璃升降,天窗等都是这样的小系统。2)这些系统之间很少通信,也就是他们之间不交流。相对而言,这些小而独立的系统,构成了复杂的汽车系统。3)正是由于这些系统的独立性,这些系统没必要协同,也就是说这些系统都是独立开发的。
1.2智能汽车软件
在这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催生了很多“智能”系统,比如语音控制系统、自动泊车系统等。这些系统仿佛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好像有了这个系统一下子汽车变成了新物种,就是智能汽车了。为了和传统汽车划清界限,这些汽车连宣传卖点都变了。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系统,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偏信息娱乐类的,也叫汽车舒适域。一旦涉及到整车的动力/驾驶,就只有很少的车企涉猎,并建立控制系统。现在所说的智能系统,很多都是从传统车本身就有的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改造而来。所以,现阶段大部分所谓的智能汽车,实现比较多的是把手机搬到了车机的显示屏上,这样整车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实现车主的娱乐需求,完成一些简单的车辆控制。而汽车的核心--驾驶系统,目前还独立在智能之外。只有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这些所谓的智能软件的发展,才算触及到了汽车功能的底层,而真正的自动驾驶,才可以称作用软件重新定义了汽车。
2汽车软件发展前景分析
2.1汽车软件的发展瓶颈
首先,汽车软件编写要有自己的规则。如MISRA,这就是目前汽车界为了统一大家的编写语言架构制定的规范,考虑到汽车软件的复杂度,这个规范和互联网编程规范比起来,非常的简单幼稚。
而我们熟知的手机APP的开发,目前主流的已经跟PC的软件开发框架融合的很好了,手机的操作系统主流的就是IOS和Android,还有winCE,这些操作系统发展的很成熟,开发框架已经逐渐和原有的PC这些主流编译和开发语言整合了,比如JAVA的体系已经把基础库都涵盖了不同操作系统的编译能力。
其次,汽车界有可能诞生新的编程架构和规范吗?这就是AUTOSAR(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这是一家致力于制定汽车电子软件标准的联盟,由全球汽车制造商、部件供应商及其他电子、半导体和软件系统公司联合建立,各成员保持开发合作伙伴关系。自2003年开始,AUTOSAR架构致力于车辆电子系统软件的交换与更新,并为高效管理愈来愈复杂的车辆电子、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个规范,其实就是实现了现在互联网界的几个基础:软硬件分离,各软件之间使用统一语言交互,各种接口统一,便于通信。不过这个架构虽然公布了十多年了,不过鲜有革命性的成果,是因为各个汽车厂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想轻易把一些东西让出去,就像每个传统制造企业都想保护自己专利一样。所以,各个主机厂也在出自己的标准,也有很多供应商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
2.1汽车软件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汽车软件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额外安全设定,就是为了避免意外。我们的手机软件出错了,最多死机,很快后台就会有程序更新,把Bug修复。而汽车的软件,尤其是驾驶相关,是不允许出错的,特别是行驶当中。因为一旦有了问题马上就出出现以下结果: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无法允许发生的。而后面的问题对主机厂也是一个难以面对的局面:责任判定,车辆维修和召回,不但有大量的经济损失,也会引起大量的社会恐慌。所以汽车软件还有功能安全来进行冗余设计,避免特殊情况下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要保证汽车始终可控。这就是汽车软件与互联网软件的第二个区别:汽车的安全属性太强,以至于软件开发的原则,是安全性,而不是便利性。
汽车的智能化属性将越来越强,加上摩尔定律在硬件行业的持续作用。从长远来看,汽车软件必将面临整合。分布于汽车各个区域的分散的软件,将来会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ECU中,也就是软件层面上,汽车具备了“大脑”。另外,随着各种传感器,雷达的价格降低,性能提升,这些ECU会接管更多的传感器,并收集这些信息进行计算。除了汽车本身的软硬件发展,其相关的网络发展,如5G,车内网的发展会助力车内电器以及软件的互联,也就是说,软件的连接有更多的介质,而不是总依靠于信号线。
相比于现在传统汽车分散的控制器以及软件,Tesla有三个核心的“处理单元”:自动驾驶和娱乐模块,左侧车身控制器,右侧车身控制器。第一个模块负责驾驶辅助/娱乐系统,也可以说这个系统可以深入到汽车控制的底层。后两个分管了汽车的车门,灯光,底盘系统。其实这个架构非常像电脑的架构,电脑有所谓的南桥北桥,也有CPU,在电脑上各个硬件的交互非常成熟,也非常流畅,有业内人士指出Tesla车身电器架构的设计之初就是借鉴了电脑的架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Tesla的整车,更像行走的电脑。相比于现在其他主机厂的汽车,还是在汽车上增加电器的模式,如果Tesla的道路证明是成功的,那么现在来看,Tesla对于目前市面上的车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Tesla还有自己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能源分配系统等,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就不再累述。除了以上架构的不同,Tesla在内部也启用了车内网。从实际的使用体验来看,Tesla有更多的人车交互,这带来的更多的乐趣。所以很多人评论说,Tesla更像一个Computer,而其他的汽车更像Machine。
从上面Tesla的例子来说,它至少实现了我们所说的几个未来趋势:软件整合,车内网以及更多的传感器的接管(在某些功能上Tesla其实不算传感器最多的,其他新能源车如小鹏有更多的传感器)。在可见的商业领域,Tesla可能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从瓶颈上来说,还有三个技术难点:1)传感器,特别是激光雷达的技术革新和价格降低2)各种软件的进一步道路试验,已进行安全性的改进,如自动驾驶还需要更长里程的实验,以及各种场景的实验。3)如何用用更稳定的车内网来替代现有的信号线,以带来更大的硬件和软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