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雄市中低产田地类型及其改造利用对策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1期   作者:李美芝
[导读] 楚雄市中低产田地类型多,面积大,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美芝
楚雄市农业农村局  
[摘 要] 楚雄市中低产田地类型多,面积大,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造中低产田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地,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工程,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地任务重、难度大。基本对策是在统一规划和坚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整合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辩证施治;改、用、养结合,实施综合治理。
        [关键词]  中低产田地  类型  改造  对策
        一、中低产田地的现状
楚雄市位于滇中高原中部,红河水系元江流域和长江水系金沙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地跨北纬24°30′~25°15′、东经100°35′~101°48′之间。全市国土总面积4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万亩,其中:水田17.2万亩,旱地18.6万亩。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稳产农田地1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07%,中低产田地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93%。
        楚雄市以农业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山沟两旁(冲积扇)和山区、半山区丘陵、山槽、山洼等地域。其中:水田多分布于盆地和箐沟、河谷、山洼两旁;旱地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山槽、箐沟地带。
        楚雄市中低产田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类型多,就是同一块低产田地也同时受着多种障碍因素的影响。“九.五”以来,相继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滇中高原粮食自给工程、以工代赈工程、高稳农田建设工程,基本烟田建设工程、土地资源综合治理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19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10.820.43万亩(水田6.15万亩,旱地4.65万亩)。为实现全市粮食连年增产,推动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楚雄市中低产田地面积大,稳产高产农田的比重小,一直制约着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低而不稳。201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0.1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6.49万亩,总产量213359吨,粮食平均亩产377.7公斤。
        二、中低产田地的主要类型
        (一)坡耕型
        指耕作面坡度大,以水土流失为主要障碍因素的耕地。全市有6°—25°坡耕地1.75万亩,占中低产面积的16.21%,分布于山区各乡(镇)和坝区山坝结合部,该类型耕地耕层浅,水土流失严重,产量较低。
        低产的原因主要是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淋溶损失严重,肥力低下,不耐干旱。这部分田块除瘦、薄外,常受洪涝、干旱两种灾害的侵袭,洪涝冲刷,水土流失,禾苗根系外露,造成倒伏枯死,干旱时萎蔫甚至死亡,产量低而不稳。
        (二)缺水型
        指缺乏灌溉水,无灌溉保证,不能正常栽种及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的田块。
        这部分田地广泛分布于山区各乡(镇)和坝区山坝结合部旱地和水田。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缺水。由于缺少水源和水利设施不配套,不能在最佳节令栽种和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产量极不稳定,是对全市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耕地面积,属于拉产田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缺水型田地约3.67万亩,占中低产面积的34%。其中:旱地2.28万亩。
        (三)瘠薄型
        指耕地土体薄、耕层浅、土壤贫瘠的耕地。这部分田地由于土体薄,耕作层浅,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养分不全,地力贫瘠,水、肥、气、热条件太差,农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下。全市约5.18万亩,占中低产面积的48%.
        (四)渍涝型
        指常年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或所处地势低洼,排水困难、雨季常被水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田块。该类型田块主要分布于龙川江沿岸,全市约0.19万亩,占中低产面积的1.78%。
        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水温、土温低,通透性差,有毒还原物多,水稻易发生坐蔸,前期抑制营养生产,后期易贪青晚熟等。


        三、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楚雄市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耕地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肥力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不足。其原因要是: (1)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缺水、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等;(2)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经营管理不善,对土地只种不养,采取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二是把不适宜开垦的土地开垦为耕地,如坡耕地等。三是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四是在土地投入上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地力下降。
        四、改造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资金,形成合力
        在国家重视农业投入的大背景下,目前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较多,水利、农业、土地、烟草等各部门都有项目建设投入,由于资金渠道、建设标准、管理主体等方面的不同,项目建设部门间沟通不够,造成部分项目的重复建设,浪费国家投入,因此急需对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协调统一,对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最大发挥项目效益。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由于各地中低产田地的类型不同和条件差异,在治理的对策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坝区乡(镇)由于复种指数相对较高,耕地集中,质量相对较好,但田间机耕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治理重点应以消除中低产田地的障碍因素,改善水利灌溉条件,配套完善农田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为重点;山区乡(镇)耕地分散,干旱缺水,耕作层浅,坡耕地各乡镇均不同程度都存在。治理的重点:一是把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对25°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控制水土流失,加厚土层,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并采取蓄、引等工程措施修建小水窖、小水池,逐年加深耕作层。采取边改造边利用边培肥的措施,逐步实现固、厚、平、肥的高产农地。
        (三)突出重点,辩证施治
        中低产田地的治理改造在于辩识和消除障碍因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地主导因子不一样,整治的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在全市10.8万中低产田地中, 渍涝型治理的途径是整治排灌渠系,在解决排灌难的基础上推行水旱轮作,排除冷浸和内涝,解除土壤长年性的还原状态,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缺水型治理的途径是因地治宜兴修坝、塘、水库,小水池、小水窖,引沟渠等蓄水、引水工程,从而达到水田沟灌、旱地浇灌的要求。
        (四)综合治理,改、用、养结合
        1、综合治理
        一是在突出解决中低产田地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完善农耕和排灌系统的配套设施,实现中低产田地改造规程中提出的“排灌有沟,蓄水有池、有窖,护坎有林、护坡有草,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在治理改造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把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化学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2、改、用、养结合
        改、用、养结合是中低产田地改造,高产农田建设的过程和途径。“改”是前提,目的是通过对中低产田地的治理和改造,消除起主导作用的障碍因子,为更好的培肥利用奠定基础,如坡耕地和冷浸田的改造治理;“用”是指土地科学合理使用的途径和方向,目标是通过因地制宜的科学合理使用,避短扬长发挥优势,如将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养”是关键,是在改造治理消除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在确定科学合理使用方向的同时,结合农艺农耕措施培肥和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改进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如推广免耕、聚土垄作等)和农田除草制度,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如种植绿肥和养地作物,增施农家肥、生物肥,搞好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楚雄市2009-202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总体规划》
        [2]《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规范》
        [3]楚雄市统计年鉴     楚雄市统计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