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和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1期   作者:静波
[导读]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
       静波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局
       内蒙古包头市014030
       摘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优势。科学界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概念,客观研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探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进一步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体系,进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内在关联为基本内核和合理要件,在科学界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史和现实民族问题,两个层面论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提出在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深化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等方面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关键词:推进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宣传
引言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维护民族领域和谐发展稳定,是“六个中心”建设以及“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励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强大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喜迎建党 100 周年[1]。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要性
       1.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民族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等特点,在民族问题的处理上应保持严谨的态度。随着科技、经济、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问题中的民族问题不断增多,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内外敌对势力大肆传播民族多元化思想,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分裂分子日趋活跃;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一些民族地区与国家整体发展不平衡;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世界中存在语言暴力、民族歧视等不断破坏民族关系; 新时代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以上都是我国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将民族团结进步搁置,不能阻断各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将各民族隔离开来。因为这样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要正视民族团结进步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将民族团结进步推向新的时代高度,当然这给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2]。
       1.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我国特殊的历史演进过程致使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使得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封建社会时期的种族团结并非罕见的现象,很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如果没有不同种族间的合作与联合,一些封建政权的建立都将不可能实现,更不要说政权的统治与巩固了。在封建社会,无论统治阶级实行怎样的种族政策,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都从未真正意义上间断过,每当政局稳定、社会发展兴盛时,不同种族间都会进行深入的交融,出现了像“四海一家”“天下一家”等理念。还有一些封建政权的政策也起到了加速不同种族的融合的作用。像秦王朝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等; 北魏时期的汉化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相处、通婚等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3]。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析
   2.1把加快发展作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核心问题
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第一要义,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核心问题。我国在扶贫开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倾斜扶持和稳步增长资金投入。为完成“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少数民族群众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掉队”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强化宣传教育,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方式和传播载体,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一是从娃娃抓起,画好“同心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小引导孩子们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从阵地抓起,拓展“新空间”。以“七进”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场所,并探索延伸到家庭和岗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五个认同”。三是从典型抓起,做好“传帮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示范典型的培树力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扩面。
       2.3深化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见效最快的途径之一。民族问题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民族间的差异性,各民族在地域和人文上存在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进步就是要不断打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差距,突破民族间的地域界限,拉近各族人民心灵间的距离,在交流与交融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首先,党和政府在提高和改善民族关系方面要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政策上的指引与保护,创建新时代民族交流的新平台,给各民族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确保社会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借此消除民族间地域和人文上的隔阂。其次,党和国家应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民族交流之中,民间社会团体在民族交流过程中有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它以特殊的形式使民族交流与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知不觉就打破了各民族之间潜在的障碍,实现了各民族间的深入交往,使各民族人民主动敞开心扉,各民族在交流中彼此欣赏,在欣赏中逐渐实现了民族间的团结进步。
结束语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具体实践和呈现样本。
参考文献:
[1]齐万良.中华文化认同探微———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大统一的辩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 :25-31.
[2]青觉,吴鹏.使命、困境与超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理论分析[J],民族丛刊,2019( 5) :1-7.
[3]王云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界定、必要性及路径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01):5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