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1期   作者:潘传勇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被广
      潘传勇
      江苏省徐州环境监测中心 221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为了更好地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就需要紧跟现代化的发展潮流,注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并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式,从而保障我国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探究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分析,针对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应用
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产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需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电子计算机、高速互联网络和现代通信等技术手段,更好地运用信息的收集、判断、加工、传递以及分析处理等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性创新,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从而更好地构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支撑性作用,以信息化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依托计算机终端、高速互联网络,借助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地以更加快捷、可靠、高效化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且在面对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能够帮助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提前的预判,既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还能降低自然灾害对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环境信息的收集方面。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了环境信息标准化体系,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对于环境污染源进行自动化的监测和监控,如:河流湖泊的水质、大气的污染程度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废水、废气排放等,对于相关的环境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从而得出相应的监控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分析处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生态环境的管理方面。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了环境信息统计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以及排污收费系统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减少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最后,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为了发挥全社会的保护作用,我国建立健全了政府性的互联网沟通渠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并依托网络系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
(一)强化环境信息化的监管职能
      环境监管职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针对于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增大,就需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水平。一方面,应注重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拓展出了更多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工作,就需要将物联网技术有效地应用在环境的监管工作中,在广度方面,应扩大对重点环境污染项目的监管范围,除了对于废气、废水的监管外,还应加大对危险废物的安置、辐射源、重金属物品等的监管力度;在深度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与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深化对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的监管,提高环境污染的预测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全天候、大范围、全天时的环境监管,并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时进行信息传输,从而更加快速地应对环境问题。
(二)推动电子政务转变为生态环境预警决策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电子政务逐渐转变为生态环境的预警决策。传统的电子政务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了,传统电子政务中的管理职能、信息传播职能、业务办理职能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效发展。首先,应借助信息技术强化环境保护的监测预警功能[2]。为了有效提高整体的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环境资源的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施行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其次,应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水平。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实际的环境资源监测数据,通过对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模拟、优化以及情景分析等,合理推算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更好地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安排。
(三)构建环境污染物统一排放体系
      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就需要从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加强治理,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的统一排放体系,强化对于环境污染源的管理管控。一方面,应建立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统一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对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污染物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统一的登记处理,包含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提高对于环境污染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并结合登记的污染物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排污收费标准,还能更好地为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3];另一方面,应建立起统一的环境违法处罚的信息管理平台。为了有效遏制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威性,除了需要依靠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统一化的社会公众监督管理平台,对于环境保护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既能有效地强化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大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还能加大对社会中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强化各个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效地减少了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加强了社会与环境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重要的发展性问题,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并应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作用,强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渤.环境保护工作中大数据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及安全监管体系的搭建探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0):252-253.
[2]刘怡.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32):207-208.
[3]魏斌,黄明祥.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及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4,42(14):36-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