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抢险救援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初探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   作者:沈子杨 李治源 何 兴
[导读] 武警部队遂行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援任务时情况紧急,环境恶劣,依靠专业、可
        沈子杨   李治源   何  兴
        武警后勤学院  天津  300300
        摘要:武警部队遂行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援任务时情况紧急,环境恶劣,依靠专业、可靠的装备只是完成任务的基础与前提, 着眼抢险救援任务的实际要求来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结构完整、要素齐全的抢险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才是支撑装备发挥最大效能、切实提升装备能力的关键。本文针对武警部队抢险救援装备保障在遂行任务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抢险救援装备;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通常发生突然,无法预见,一旦灾害发生,势必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力和影响,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平稳定。因此,对于抢险救援装备保障的要求既要专业、有效、可靠,同时更要成系统成体系。
一、抢险救援装备保障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体系结构不合理,装备调配保障困难
        2003年SARS疫情暴露出我国因国家安全科技长期投入不足以及研发企业长期面临的高投入、低市场的困境,导致我国救援装备总量过少、配备率过低、专用救援设备严重匮乏的局面较为严重。通过汶川、玉树、舟曲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实践检验表明,武警部队抢险救援装备总体利用率不高,调配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抢险救援装备的配置与应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西部应急救援基地装备储量不足,有限的应急救援装备也多为常用工程机械装备,专用的山地、两栖等机械配置缺乏。加之部队还未建立完备的救援装备调配体系,经常会造成不能第一时间将急需装备调配到任务地域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遂行任务进度。
(二)装备型号复杂,技术保障需求迫切
        我国抢险救援装备自主研发的起步较晚,目前在编的旧型装备大多依靠进口,存在装备型号杂、备件参数不统一等现实情况。装备技术发展滞后引发的突出问题就是技术保障手段单一。随着装备构造和维修技术日趋复杂,依托部队建制维修力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当前部队与保障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力量建设较为薄弱,开展抢险救援装备技术保障主要依托装备承验承制单位的技术指导和维修,虽然保障能力强、装备修复率高,也可有效延长装备寿命,但是存在维修周期长、费用高等不利因素,有悖于装备应急抢修时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求严重制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装备器材基数大,智能辅助手段缺乏
        抢险救援装备器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按装备器材的作用可分为灾害勘察预警类、侦测化验类、核生化防护类和营救类等,这些装备器材小至救援手套、大至工程机械,约有上百种类千余件套。由于抢险救援装备器材种类不同,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区别也很大。伴随着部队开进和遂行任务展开,装备、器材和物资也处于频繁机动的过程之中。现行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大多都是依照传统经验直观地获取作业性能、磨损程度和密封状况等信息,由于缺乏智能化的辅助管理手段,难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掌握装备、器材和物资的真实损耗情况。
二、加强武警部队抢险救援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体系,整合资源规模结构
        若要充分发挥当前体制优势,切实提升装备整体水平,需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严密统筹,合理优化力量配置。任务部队要详细梳理当前编配装备在日常训练和遂行任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结合实际向上级部门提出装备需求;上级部门要着眼使命任务需求,对标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分析评估当前装备体系能力存在的差距,找准二者之间最突出的矛盾点,对任务部队需求矛盾最突出的装备型号优先进行补充调整申请。二是灵活调配,注重装备优势互补。任务部队在日常训练和遂行任务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新老装备的各自特点,以处置快速高效为根本原则,针对不同任务建立多种形式、不同类型的装备组合方案,在装备编制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各型装备的优势,探索现有装备运用模式,为圆满遂行抢险救援任务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立足现有,夯实保障能力根基
         解决装备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是要找准短板弱项,在同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等硬实力和完善保障人才力量队伍建设等软举措中稳步推进。
         一是要抓紧制定应急抢修技术大纲。应急抢修技术大纲对装备应急抢险作业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结合装备应急抢险的实践经验,针对每个故障和损伤原因,对装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损伤模式,提出合理的应急抢修的方法。二是要提速更新和研发新型应急抢修装备。比如,在修理工程车上安装起重和绞盘牵引装置,车内配置必要的检测、维修、加工设备及工器具,以提高应急抢修的机动性和作业效率。三是积极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可采取将部队操作手送出去、将地方专业师资力量请进来等方法举措,与地方培训机构建立联教联训机制,依托其专业培训力量,以国家职业能力资格鉴定标准为依据,打牢部队操作手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要在政策规定允许范围内尽量为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问题,扫清思想障碍,营造更好的拴心留人环境。
(三)数据优先,健全智能管理手段
        信息化时代战争强调数据先行,遂行任务期间,全面、系统、详细、准确的数据最能真实反映保障能力。这就要求保障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新观念,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抢险救援装备进行全时全要素监控,用数据代替传统的经验,掌握装备的第一手状况,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优先建立一套信息化程度高、实用性强的智能管理系统,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采集、状态监控等末端设施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给装备贴上网络化标签,缩短管理层级与装备管理信息的反馈周期。二是要构建模拟仿真任务环境,以地震、山火、洪灾等任务场景为背景,开展艰苦作业条件下依托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采集装备信息的训练,以此检验系统的可靠性。针对训练期间出现的网络信号延时、通信中断和软件漏洞等问题要进行及时调整和修复,并不断升级完善。在遂行任务过程中,部队机动频繁,部署也较为分散,加之作业环境条件恶劣,装备难以集中管控、安全要求高,管理难度大。保障部门要科学统筹,周密部署,针对遂行不同任务而灵活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三是要确立以装备动态管控为重点的管理思维,广泛运用智能管理、动态监控、安全防范、现代仓储物流管理等技术手段,提高野外条件下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四)军民融合,完善装备保障机制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当前时代推进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是军民结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是寓军于民的具体化。抢险救灾任务繁重,单一依靠本级单位难以对高强度使用的装备进行有效保障。抢险救援类装备也不同于其他装备,像运输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与民用装备并无区别,在处置任务过程中充分发动地方保障力量进行协同保障对于装备保障工作开展绝对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除此以外,开展抢险救援装备保障时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配套完善好相关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法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为核心来开展,建立一个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衔接,与军事法律相配套的外被装备保障法规体系,能够为装备保障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法规基础和制度保障,使装备保障有法可依,有利于装备保障的有效实施,更有利于保障的正规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贵忠.努力健全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应急机制[J].国防, 2009 (01):30-31.
[2]叶鑫,赵勇.着眼信息化条件下部队任务要求积极探索装备科学化管理新路子[J].科技风,2020(14):125.
[3]吕彬,肖振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