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4月   作者:曹源
[导读] 土地整治是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
       曹源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分公司邮编  719000

       摘要:土地整治是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整治已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传统整治模式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脚步。土地整治应彻底转变模式和观念,由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向生态土地整治模式转型,建立严格规范的土地整治生态评价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 生态环境; 保护; 问题; 措施
引言
       随着城镇化规模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的持续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打破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对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应该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应对,对于不同地区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化需求,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中,既要保障建设的需求,又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好同步。
1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土地整治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以期通过对盐碱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污染土地、农村村庄、高标准基本农田以及矿山受损土地的整治,实现存量土地盘活、节约集约用地强化、适时耕地补充以及土地产能提升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生活家园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动作以及这些行为动作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以及制度成果。
2农村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对土地的不科学开发利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不断锐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通过调查能够发现,现有40%以上的农业用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生态能力显著下降,土地质量问题频繁出现。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就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科学规划和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土地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农村土地生态治理过程中就需要应用先进的土地工程技术,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提高耕地的数量,加强农村耕地的有效保护。现阶段土地工程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土地生态整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整治过程中如果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修复,一旦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就会严重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实行严格的农村土地生态整治工作,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贯彻党的十八以来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方案和工作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
3土地整治生态问题
       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土壤和水资源,是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的自然资源。土地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避免水资源和土壤遭到破坏,可以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运用来有效的处理以上问题。首先,防止土壤受到破坏最有效的途径则是对耕地的保护,有利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在以往土地的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耕地也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现象严重等,直接降低了种植物的产量与质量。其次,土地利用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凸显在城市建设当中,相关单位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对混凝土的运用、工程建造方式等各个环节管理方式存在不当,其施工人员水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从而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储水能力也较为薄弱,其储水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用水现象,对水资源的净化能力也产生了影响,水资源质量也会有所降低。


4土地整治生态保护措施
       4.1提高保护意识,明确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
       明确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了解土地整治生态效应。改变偏重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条件改善的传统土地整治理念,改变重战略轻技术、重口头轻落实的问题,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后期管护全过程入手,明确土地整治“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概念和内涵,纠正错误认识,将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评价作为规划、设计、施工等审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彻底改变土地整治从设计到施工虚而不实的现状,真正实现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2合理整合土地资源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相关部门应做好小规模土地资源的整合工作,比如根据耕地资源情况,实行最大限度种植原则,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不能只注重人员迁移工作,引入城镇管理模式,减少土地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措施应保证合理性,根据土地资源利用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整合土地资源时应遵循既定的法律法规程序,保证生态平衡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4.3改进土地整治施工技术
       进行土地整治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只有不断提升工程技术的水平,才能确保土地整治获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制度还不够完善,采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主要引用国外的整治技术。因此,相关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研究,勇攀土地整治技术高峰,创新土地整治方法,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治目的。
       4.4重视生态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各个地区土地资源情况各不相同,特征较为明显,且受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多土地资源的价值在不断减小,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对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实行种草、植树等防风固沙策略,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途径,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由此看出,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转型工作中,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工程也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
       4.5规划国土布局,严控占用生态用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要求在规划国土布局的同时,应当严控占用生态用地。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协调好人口密度、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间关系,有效控制国土开发布局,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土开发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应当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不得占用红线内的生态用地。
结束语
       为能够真正实现土地整治,提升土地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整治力度,使群众积极参与配合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开发新的技术,采用新的整治模式来满足社会发展潮流。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经,2019,(17):24.
[2]王丽娜,李文波,周怀龙.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9,(26):171-172.
[3]靳祯雨,安伟,韩宗望.论土地利用与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环球市场,2019(1):308.
[4]李可.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175~176.
[5]汪恩昱,张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商情,2019(44):2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智...
•   ...
•   通用...
•   建...
•   电...
•   ...
•   ...
•   电网...
•   电...
•   电...
•   电...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