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敬
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新泰市 271212
摘要:当代农业经济转型构成了当前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农业经济的传统增长方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全面转变,进而实现促进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增强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保障维护农村生态安全等目标。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农业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不可缺少管理模式变革,农业管理的模式创新变革有益于农业经济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质量水准。本文重点探讨了农业经济转型的基本含义特征,合理应对农业管理模式变革以及农业经济转型的当前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管理模式;变革创新措施
当代农业经济包含多个层面的经济体系组成要素,当代农业经济若要实现平稳以及快速发展目标,那么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农业管理手段的持续创新。农业管理模式的本质在于农村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依靠现代管理手段来合理平衡农业发展各个层面因素,旨在有序推动农业经济实现综合性的变革创新,对于粗放式的农业传统发展路径进行彻底转变。由此能够判断得出,变革与创新当前背景下的农业管理模式具有支撑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实践意义,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积极推进与带动农业管理的思路手段创新。
一、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实践价值
农业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全面转变原有的农业发展思路、农业技术手段以及农业产业运行模式,旨在依靠综合性的经济转型举措来带动农业产业的预期价值效益提升,做到在根本上实现粗放性的农业发展路径转变目标[1]。对于当代农业的产业综合发展过程而言,农业经济转型意味着农民的预期经营收益将会得到优化提高,并且还能够有力带动农村旅游产业、低碳农业与其他全新产业模式的壮大发展。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实践作用并不是仅限于促进农村的整体生产力水准提高,同时还表现为带动村民增收、培育农村全新生态低碳产业、转变原有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等实践效果。近些年以来,已经有较多的农村产业部门正在积极助推当地的低碳农业旅游产业、农村特色化养殖产业及其他产业实现有序发展,客观上展现了农业经济转型的良好综合效益[2]。
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总体变革方向
(一)融合网络科技手段
网络科技手段目前应当被普遍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实践领域,全面结合网络平台手段来传播现阶段的农业经济转型整体方向思路,从而让更大范围农民都能深刻了解到农业产业转型的价值作用。网络科技平台对于带动当前环境下的农业经济转型具有不可忽视影响,农业管理部门针对网络数据资源必须要善于进行整合利用,有序推进健康、良性与可持续的全新农村产业发展目标实现。
(二)促进农用地的流转速度加快
农村土地流转能否得到平稳健康推进,在根本上关系到规模化的种植产业经营目标实现。在目前的现状下,农用地的流转速度正在日益得到加快,现行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也给予了更大程度保障[3]。为了达到优化利用与分配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效果,那么关键举措与思路就要体现在促进农用地实现顺利流转,有序带动土地资源的产出比提升,全面服务于规模化的农村土地经营。
(三)降低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
很长时期以来,农村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仅限于重视农业经济利润,因此就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过度索取珍贵的当地自然资源。同时,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平衡性也遭到了破坏,明显阻碍了农村各个领域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效果。
由此可见,严格控制生态成本的举措应当融入到当代农业发展领域,旨在督促农业产业人员摒弃原有产业发展路径,更加侧重于农村生态保护以及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应对措施思路
(一)紧密结合农业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
农业经济属于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组成要素,农业经济本身具有内在性的经济发展运行规律[4]。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潜在市场运行发展规律应当自觉进行维护,避免存在违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现阶段的农业经济体系若要达到成功转变与创新目标,则必须要建立在农业经济规模有序拓展的基础之上,防止表现为农业经济规模的盲目扩展趋势。同时,农业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农业管理部门针对不同地域的农村自然生态特征应当准确加以了解,增强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线索的把握力度。
(二)突显以农民为本的转型变革宗旨与目标
农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体现在促进农民的整体幸福感获得提升,因此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将三农问题置于核心性的经济转型地位。农村经济现有的管理手段变革应当全面突出以农民为本的基本前提要素,对于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给予更大力度维护[5]。农业管理部门针对全新的农业机械化手段应当增强普及引进力度,倡导农业产业人员积极掌握与学习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培养农业产业转型视角下的全新农村技术人才。
(三)创新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如果停滞于粗放式的经济运行管理思路,那么将会明显阻碍农业经济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发展水准。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农业管理部门针对网络智能化的现代管理手段应当积极加以利用,创新农业经济的传统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手段途径。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能够完整涵盖乡村文化层面、乡村人才与组织层面、乡村生态环境层面、乡村产业发展层面的振兴战略要点。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具有综合性以及全覆盖性特征,同时也要充分展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明地域性。创新农村现有的经济管理手段,基本要点应当体现在合理优化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模式。
例如,乡村地区包含了很多珍贵的人文遗产,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应当得到更大力度保护,否则将会造成珍贵的乡村人文遗产灭失现象。但是目前乡村规划的具体负责实施人员往往更多关注于预期经济效益,因此对于乡村人文遗产缺少应有重视程度。现阶段的很多乡村地区正在致力于化工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建设工作,乡村地区的民宅改造工程也有可能造成地域人文遗迹破坏,引发比较明显的乡村传统人文遗产破坏灭失后果。因此,乡村规划部门针对地域性的乡村典型文化资源应当致力于深入挖掘,依靠特色化与地域性的乡村文化资源来增强乡村规划吸引效应。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现阶段的农业经济运行管理模式正在产生明显转变,总体上倾向于融合现代网络科技手段、促进农用地的流转速度加快,以及严格控制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农业管理模式能否在根本上得到变革,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在当前环境中的转型实施成效,并且关乎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具体在实践中,现阶段的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创新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突显以农民为本的转型变革宗旨,同时还应当紧密结合农业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分析[J].中国市场,2021(20):58-59.
[2]王安美.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相关政策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12):11-13.
[3]吴丽芳.基于智慧时代的农业4.0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1(05):9-11.
[4]黄海沧.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6):107-108.
[5]张道福.对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1):17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