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软件名城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4月   作者:禹向群
[导读]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对推动经济转型,建设数字化城市,实现制造
禹向群
长沙金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对推动经济转型,建设数字化城市,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的重要作用。长沙做为首批国家火炬计划四大软件基地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和软件名城的建设,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能制造、数字产业等领域不断发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成长。“PK”体系和鲲鹏计算体系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自主IT生态,北斗导航在工程机械、现代物流、车载系统等领域全国率先应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现有的软件产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城融合步伐缓慢以及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长沙软件产业及工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长沙打造国家软件名城,要应以建设国家软件名城为总揽,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布局,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三智一芯”和科教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通过国家软件名城的建设,引领长沙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长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产业布局
       打造国家软件名城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以及技术进步等进程的动态过程。建设国家软件名城涉及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是一个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过程。长沙做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一园五区两山”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了一批软件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国家及省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已建成岳麓科技产业园、中国(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等知名软件园,并成功创建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等国家级软件产业平台。但也还尚缺乏长远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产业集群程度不深,产业功能区划分不明显,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打造国家软件名城,长沙应坚持“改革创新、软硬结合、重点突破、量质并举、融合发展”的发展道路,顺应软件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产业趋势,围绕长沙在国家软件产业布局中的定位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三智一芯”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未来的产业发展区域。通过完善和优化软件产业布局,推进“一院四中心”建设,在核心芯片、应用软件、固态硬盘、智能终端和非关键元器件等领域超前谋划布局,形成以智能网联、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软件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软件企业和国家级软件示范品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软件产业“名人、名企、名品”迈上新台阶。
二、以国家软件名城建设为总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
       以国家软件名城建设为总揽,明确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跨越发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根据《长沙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三年(2020-2022 年)行动计划》,围绕芯片制造、设计等核心基础软件领域和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操作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及相关研究院所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优势软件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或市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在软件以及应用场景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长沙在超级计算机、特种传感器、CPU、GPU等高端通用芯片、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特色优势,突破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在智能传感、智能芯片、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生态系统等方面形成“长沙软件业核心优势”。发挥长沙“智能制造之都”、国家级科技创新型城市的特色优势,加快领军型企业在软件化、智能化转变,从企业设备制造领域入手推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根据软件业不同的层面和环节,在无人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北斗导航、智能传感与芯片等部分关键领域及装备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继续深化“上云上平台”工程,引导企业个性化、定制化上云,率先全国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部署,促进企业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实现企业安全提质降本增效。


三、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紧跟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场所、场景”,推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在智能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移动支付、分享经济、区块链经济等领域拓展应用,加快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湘江新区“一城五基地”建设,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确保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加快培育软件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以算法为核心,数据和硬件为基础,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及各类科研平台,围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北斗导航、智能传感与芯片、工业互联网、无人智能装备等几类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展软件业与相关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换。破除“民参军”、“军转民”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升”行动。大力推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合作协议落实,建好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实施校地创新引领行动。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进大众电动汽车、楚微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国商飞地面动力系统试验平台、三一智能网联重卡、中联智慧产业城、三安半导体、惠科光电、长远锂科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努力走出一条软件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沙路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围绕软件业场所、场景应用需求,聚焦高端装备、汽车、机器人等长沙特色领域,在家庭教育、健康医疗、智慧娱乐、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软件产品的互联互通,形成一批自主品牌,取得专利优势,加快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高端软件业制造设计突破和传统优势产业设计升级,促进软件业终端技术和产品与手机游戏、视频应用、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中国长城、蓝思科技、中兴智能、伟创力、湘邮科技、长沙海格、三诺生物等加大相关终端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构建家电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加速转化落地。
四、搭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协作机制
       建立软件业发展联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支持软件产业智库、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强软件产业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提供重大决策咨询评估。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资。探索设立软件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软件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及奖励,支持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助。建立软件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对产业方向和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部署。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的创新平台。搭建共享交流平台。政府引导,共建共享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制造设计企业、智能技术提供商、新材料研发机构、智能服务应用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发展,通过合作及公共平台的建立共同推动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软件名城的推进工作需要协同企业主体、社会智库、中介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强软件业技术的宣传推介、技术咨询、系统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推广活动让企业深入认知软件及信息技术变革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专精特优”协作机制。加快发展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将软件业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领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培育创业企业。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智能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领域,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开放计算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软件协作机制。?
五、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支持长沙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研究机构在长沙设立专门机构和生产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在长沙设立研究机构,促进形成以长沙为主体的国际软件业及电子信息技术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平台,畅通与国外知名创新中心、协会组织和行业机构的交流渠道。搭建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软件企业和软件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支持全球软件业龙头企业在长沙设立研究机构、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和“双创”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编制国内外软件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库,策划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鼓励长沙本土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海外设立软件类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和实施海外投资并购等,鼓励和推动长沙软件业产品、技术与服务走出去,并以此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促进长沙软件产业融入国际体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20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0csskkt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