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设施葡萄栽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4月   作者:王斌
[导读] 新疆作为我国鲜食葡萄主要的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水资源和极端天气的制约,仅
       王斌
       新疆哈密市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839000
       摘要:新疆作为我国鲜食葡萄主要的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水资源和极端天气的制约,仅依靠扩大规模来拓展市场已越来越困难。设施葡萄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技术在新疆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却存在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大小年或隔年结果、大小粒、着色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阐述设施葡萄在国内和新疆的研究进展,为设施葡萄在新疆地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地区设施;葡萄栽培;现状及发展
引言
       葡萄品种无核白鸡心又称森田尼无核,为欧亚种,原产地为美国。由Goid和Q25-6杂交育种而成,1986年引入中国,1991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入新疆葡萄瓜果开发研究中心(新疆鄯善县)试栽。通过多年南北疆田间调查,该品种表现为果穗、果粒较整齐,品质优,丰产,果皮黄绿色,果肉较脆,耐拉力及耐压力较强,有玫瑰香味,品质极佳,属于早中熟鲜食无核葡萄品种。该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种植范围广,对土壤气候无特殊要求,新疆南、北疆露地及温室均可种植。
1葡萄栽培历史
       我国具有丰富的葡萄种质资源,有着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葡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诗经》中有葡萄栽培的相关记载,《史记》中则详细记载了葡萄栽培及葡萄酿酒的工艺生产状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越来越大,国产葡萄酒产量迅速增加,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量也逐渐在世界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据统计,2018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面积的12%,葡萄酒消费量居全球第五。
2国内设施葡萄栽培研究现状
       根据栽培目标和方式的差异,设施葡萄包括促早栽培、延迟栽培、避雨栽培。促成栽培以早熟上市为目的,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北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目前栽培技术已较为成功;延迟栽培以延迟上市为目的,主要集中在甘肃和宁夏等地;避雨栽培以提高品质、适应性、扩展栽培区域为目的,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等雨水丰富地区。
3新疆设施葡萄栽培研究现状
       近几年,新疆设施葡萄研究趋势是引种及推广温室种植可栽培品种,重点研究促成栽培技术,但是延迟栽培技术几乎没有。2.1促成栽培适应促成栽培的品种有“特早十二”、“早黑宝”、“早康宝”、“金田玫瑰”、“金田蜜”、“京蜜”、“京翠”、“京香玉”、“火焰无核”、“阳光玫瑰”、“红旗特早玫瑰”等。不太适应的栽培品种有“夏至红”、“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6-12”、“绿宝石”、“洛浦早生”等。在吐鲁番地区研究发现,20%石灰氮处理“火焰无核”枝条,提前萌芽、展叶、开花的效果最好。在吐鲁番对“火焰无核”用GA3处理发现低高浓度搭配处理中(30+150+50)mg·kg-1促成效果较好;低浓度多次处理中(30+50+50+50)mg·kg-1促成效果较好。在吐鲁番地区,采用3棚1膜对“火焰无核”进行增温处理发现,温室内平均温度达到13.51℃时,葡萄能够提前萌芽。在乌鲁木齐地区,对四年生“特早十二”、“夏黑”、“弗雷无核”采用“V”形篱架栽培模式与“厂”字形冬剪技术,相比露天葡萄提早20~30d。在五家渠,对“早黑宝”于6月和7月施用桶装水溶肥(175.3g/次),葡萄转色比例、单粒重、果穗数及穗重均有效提高。

在石河子对五年生的“弗雷无核”于花后20d开始用低水(450m3·hm-2)处理至成熟期结束,发现葡萄果实内在品质最优,但不能满足葡萄正常生长所需的耗水量,会对植株有影响。在吐鲁番地区,对“红旗特早”葡萄研究发现,渗灌深度为30cm时,对生长最为有利。
4定植
       (1)定植密度。每公顷定植1800~2000株,每公顷留主蔓5440~6000个,每个主蔓留果穗8~10个。(2)苗木选择。选择根系粗壮、舒展均匀,高度≥30厘米,粗度≥0.5厘米,无损伤和病虫害的健康苗木。(3)定植时期。2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7~10℃时即可定植。(4)开沟和施肥。棚架行距4.5~5.0米,一般沟宽0.6~0.8米、深0.6~0.8米。挖坑时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然后,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均匀后,回填至定植沟内。每公顷施有机肥45~60吨。(5)挖穴和定植。定植行内按株距1.0~1.2米挖穴定植。定植穴规格0.4米×0.4米×0.4米。
5建园及栽培架式选择
       苗木定植时选择土层深厚、土壤偏弱碱性且通透性良好的沙质壤土地块,由于无核白鸡心长势较旺,所以定植株距控制在1.0~1.2米,行距根据棚架宽度确定,以便于机械操作。种植坑边长60厘米、深60厘米,留沟深30厘米左右。沟内667米2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4000千克、复合肥40~50千克,再填入1/3表土,将坑内“两肥一土”均匀混合于沟底层。栽植时选择有5~6条侧根、侧根基部粗度0.2厘米以上、蔓粗度0.7厘米以上、芽眼饱满、无病虫害、根系良好的健壮苗木。在吐鲁番、石河子及乌鲁木齐等地栽培,采用倾斜式棚架栽培,根柱与梢柱间距拉开高度分别为1.7米和1.9米,架面拉6~8根铁丝。在于田县栽培,采用2层3道钢丝“V”型架式,立柱间距6~8米,地上部柱高1.7米,立柱1.4米处组装1根长1.0~1.2米的横担,横担两端各拉1道钢丝,两端钢丝之间的距离为0.8~1.0米,距地面0.6米处拉第1道钢丝。
6新疆地区葡萄栽培存在问题
       6.1标准化问题
       新疆地区葡萄栽培的标准化程度低,是制约蓬莱产区葡萄品质提升的根本原因之一。新疆地区的大企业虽有各自的葡萄栽培基地,但并不能满足全部消费需求,仍然会采用收购地方农户种植葡萄的方式来满足需求。种植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劳作,规模小且整体分散,栽培的品种多而杂。由于缺乏集中性、规范化、标准化组织管理,导致收购的葡萄品质参差不齐,小生产和大市场形成矛盾,加之存在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品质的情况,无疑会影响葡萄整体的栽培质量。
       6.2人才问题
       新疆地区的葡萄栽培从业人员中,技术型人才偏少。蓬莱葡萄虽在外名声远扬,但作为县级市资源有限,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薪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留住一流的技术人才。从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均不高,一线员工虽有多年实地栽培经验,但多数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新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慢,甚至存在思维固化不愿改变的情况。这不但影响着葡萄栽培的生产率,也制约着葡萄种植基地的标准化管理,给机械化栽培、规模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根本上不利于葡萄品质的提升。
结束语
       新疆设施葡萄产业存在盲目跟风性种植、促成和延后栽培葡萄生产技术水平低2大问题,通过国内设施葡萄总体研究进展对比新疆设施葡萄研究进展发现,适应新疆设施葡萄品种的研究不多,栽培技术也只是集中在促成技术方面,延迟技术非常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引种试验,扩大适地栽培品种,并注重延迟技术的研究,延长葡萄供应期。
参考文献
[1]张现青,邢顺林,宋璇紫,王璐璐.拉萨地区葡萄栽培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11):132-134.
[2]李昌禹,刘迎雪,范书田,杨义明,路文鹏.‘北冰红’葡萄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J].特产研究,2019,41(02):125-128.
[3]邓中坤.葡萄栽培技术的现状及要点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18(05):64-65.
[4]满保德.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5]刘凤之.中国葡萄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落叶果树,2018,49(0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