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2期4月   作者:贺黎明
[导读] 根据我国农业种植情况来看,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与水稻,是我国
       贺黎明
       山东省宁阳县万丰种业有限公司 271400
       摘要:根据我国农业种植情况来看,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本身还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元素,例如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饲料加工中。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于农作物栽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植密度作为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种植人员只有根据玉米品种以及种植地情况,选择合理的种植间距,才能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保障,提高玉米产量,使得玉米种植活动能够获得良好效益。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影响
引言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关乎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玉米作物因为品种类型不同,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对玉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密度是非常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科学合理控制,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渐加快,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导致玉米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切实有效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要选择科学恰当的种植方法,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不断提升玉米作物的种植产量与品质,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1玉米种植密度较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较大,玉米叶片将增加,玉米本身的光合作用将得到改善,玉米产量将增加。但是由于过分竞争,会导致个体发育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和员工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玉米种植密度,以增加玉米产量。
       1.2种植密度小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小的情况下,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个体之间的发育是非常优质的,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如果密度比较小,个体玉米可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保障玉米秆可以健康稳定的生长,保障营养充足,可弥补密度不同对玉米产量产生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小会影响整个玉米产量,其中有效穗数逐渐降低,玉米的产量也会降低。所以不同的地区,要充分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合理规划玉米的种植密度,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保障玉米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生长。而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障玉米获得充足的营养和阳光,玉米的各个部位都能够健康的成长,光合面积增加,降低玉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提升玉米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从而达到增产的最终目的。
       2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根据种植地土壤条件以及当地地理因素,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并且需要根据品种特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最终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根据玉米生长情况来看,环境与植株生长机理等因素会对种植密度有所要求,否则将会影响玉米生长时的光合作用以及透光透风性,这一影响因素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①当玉米植株密度为60cm×20cm时,玉米单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相互遮挡等因素,无法开展有效的光合作用,进而无法为玉米生长提供支持。②当种植密度60cm×40cm时,虽然玉米单株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充足的营养环境,但是却浪费了土壤资源,直接影响玉米产量[1]。总的来说,从玉米生长发育时的籽粒脱水速度来看,如果玉米植株种植密度较低,那么单株会拥有良好的透风透光条件,生长发育较好。密度过高会导致种植区域出现水肥力不足现象,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因此工作人员在栽植玉米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现,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以便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


3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具体措施
       3.1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种植质量及产量最为直接的因素,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必须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危害。首先,种植户必须切实做好土壤病虫害预防工作,通过清除玉米地中的枯枝杂草或播撒石灰石等方式,清除玉米地中隐藏的病菌、虫卵等;其次,种植户必须摒弃农药这种单一的病虫害防治方式,采用多元化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以此来减少化学农药对周边生态的破坏。最后,根据玉米病虫害类型,选择针对性的农药进行防治,并且严格遵守使用标准,充分发挥药剂防效,避免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问题。
       3.2科学选择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对玉米质量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种植户必须对选种工作加强重视。在选种前,对玉米种植环境及条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在当地生长的玉米品种。在此基础上,还要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此保障玉米产量。例如,种植户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玉米杂交品种,利用其抗逆性、丰产性、稳产性强的特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对种植户进行广泛、深入的技术普及宣传,向种植户传授正确的选种选择方法,提高种植户对玉米品种的辨识能力,优化玉米种植结构。
       3.3提升信息化技术种植
       为了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在地理地势环境前期分析、种植品种选择等方面基础上,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技术种植,植入科学技术、大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提升产成品质量。
       3.4针对种植密度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
       在玉米的种植生产过程中,种植密度控制质量如何,对其发芽率,出苗情况和生长情况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没有得到切实控制,种植的比较密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玉米营养不够充分,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进而导致玉米的颗粒不够饱满,而这样的情况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反之的话,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于稀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很多不必要的空间被耗费,虽然玉米的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产量大幅度下降,对整体的玉米种植生产效益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切实提升其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综合效益。针对不同玉米品种,要结合具体的标准来进行密度的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相对应的标准来进行种植。例如,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要控制在每亩3900-4500株,半紧凑型的玉米品种,你的种植密度要控制在要每亩3600-4100株,舒展型的玉米品种,在针对密度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确保3400-4000株。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我国农业经济也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作为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玉米作物长期以来都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关乎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玉米种植密度与其产量、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玉米作物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合理选种,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与方法进行种植,这样也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种植密度不科学,从而对玉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01):74.
[2]韩春杰.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9(33):98-99.
[3]白润标,罗永忠.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9,37(06):11.
[4]乔慧芳.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21):117-118.
[5]邵纪民,韩宏,李双进.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1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动...
•   ...
•   ...
•   ...
•   新闻...
•   关于...
•   结构...
•   ...
•   ...
•   ...
•   烟草...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