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杰
嘉兴市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
邮编:314201
摘要: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港口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开始不断扩大,众多先进的设备技术应用其中,对于设备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港口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实施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港口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也是港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设备密集型;企业管理;精细化
作为在港口从业了20多年的老员工,深切知道设备健康运行对于一个设备密集型企业是多么重要。怎样保障设备的高效、有序运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众多港口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理论与经验上所能阐述的硬件层面关键点在于设备的“配置“、”管理“、“维护”,而柔性层面关键点在于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等。笔者将通过传统理论,结合个人的一些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有关行业的实践性模式,尝试着提出一些新的设备精细化管理思路。
众所周知,在宁波舟山港、上海的洋山港,山东的青岛港,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条件下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改造与升级,这涉及到港口管理方对于战略定位、市场雄心以及强大的财务、金融能力的把握,如何借鉴先进港口的管理,提升本单位设备健康运行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首先是一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则的对标落地。如何立足现实?必定实事求是的要分析透彻现有情况。现实的看,一般性中小港口的设备基本谈不上战略配置,能合规配置就算不错了,所以这一点上无需纠结,可以搁置起来不讨论,主要着眼在管理、维护、安全教育、技术培训等几个层面。显然这几个层面具有相互嵌套,交叉耦合性,一般来说企业内往往也大多固化在比较粗放的态势下,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内卷性。身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我力求简明扼要的直抵主要问题,作一些铺陈……
企业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不争的事实,进而令中小港口企业暴露了相对突出的几个问题。
1、普遍存在不尊重设备寿命周期与使用规律的现实,设备的疲劳运行,带病运行是不可否认的。
2、维护人员重维修、轻养护。
其上两点往往是中小港口存在着业务比较繁重但设备又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客观不得已。
3、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的不扎实。
4、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滞后。
这两点往往是中小港口的人员编制及人员知识结构所隐藏下来的尴尬。
考虑到相当一部分机电设备的结构越发复杂,在配置、运行以及维护端的成本提升较大,如何使设备健康安全运转及维护保障?急需统筹性的导入数据化、前置化、全寿命周期管理。
1、设备及零部件一体编制数据化档案;
对外、具体到一线作业的所有设备及零部件都要与供应商、生产商积极接洽好养护周期、寿命参数、损耗参数等的收集与分类,条分缕析的编制好数据台账。对内、切实落实到一线操作人员的操控反馈及维修人员的修护作业都要数据化体现。包括设备的已运转年限,已更换零部件的起始时间、工作时间,故障发生率,维修重复率等等。
严格做好数据库存档,有案可查,有据可考、随时检索,保驾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安全高效运行。
2、改变被动维修、抢修为主动前置化问诊、排除隐患;
充分利用好设备及零部件数据库的基础上,改革维修机制。彻底改维修人员传统性的由故障牵引而转变为前置性的故障预防。以往维修人员是守着电话等故障再出勤,要调整为维修人员每日在一线设备操作人员到岗与离岗时段,介入设备岗位,协助检控设备运转性能,传输设备操控的程序规范,警示安全生产理念。制度化机制化 “到岗”、“离岗”设备无故障双确认,了解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一个细节及可能的隐患,通过维修人员与设备操作人员的每日直接交流,增强维修人员与操控人员对设备运行隐患的平行性前置评估力。在一些故障易发零部件上作到结合实际耗损与数据库参数,进行科学性的预先置换,避免设备带病运转,避免设备操控人员的疏失或玩忽职守,化故障于无形,极致化规避造成生产事故与安全事故。
3、弥补技术培训不足的维修团队交流机制;
简单说岗位技术培训往往是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但现实中设备会不断更新迭代,也就是说维修、保养的知识、技能是个动态变量,仅仅靠入职时的技术培训肯定远远不够的,定期组织维修团队的技术交流会,群策群力,解疑去惑,必要时还需邀请供应商、生产商给予技术支持,保持技术能力的与时俱进。
4、管理机制精细化的统筹考虑;
事实上,在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上,现有的体系也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系统安排,本身并无可厚非,关键在落实的机制与效能上扎实不扎实。虽然业绩、事故都与有关人员的KPI等各种考核及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但于现实实践上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诸如主观能动性、责任心之类的问题。老子《道德经》里有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事物往往需要一个明确的对立面才能更清晰直观的凸显本质。也即是说怎么让业务规范、岗位职责落实到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督察”。好比2018年中央成立“监察委”就是体现这样的一个功效。
关于在一个企业中如何设定好“督察”?首先、要成立一个专职的部门。其次、督察人员要从一线的年轻员工中抽取。这样既保有对一线具体业务的了解,又“初生牛犊”,行使职权上可以强硬、严格、有担当。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可以让主管于往往尖锐的职责再确认中不丧失调和的空间,保障好员工的整体团结和士气。但主管必须要注意维护好督察的严肃性、强硬性,避免结果流于形式。只有确立好这个强硬面,那么主管才能更有力的仲裁、调节、奖惩。很多时候,现有的制度框架没有太大问题,往往是具体的有关人员个人的散漫,以及一种弥散开的团队性的敬业心不够,造成了企业文化的消极,甚至酿成重大的责任事故与经济损失。所以切中要害的在制度层面适度微调,就可能让运营机制理顺,最终达到“音声相和”的境界。
结语:
作为设备密集型企业本着推进生产、提升效率、拓展市场、赢取经济与社会效益双增值的目标,尤其需要正视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树立安全理念,尊重科学规范,构建数据化、前置化、完善设备精细化的管理体系。积极服务于“十四五”规划和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而不辜负这生逢盛世的伟大中国时代。
参考文献
[1]方立峰,周信.浅谈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在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6(06):23-25.
[2]杨丽娜.论资产密集型企业实施EAM系统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06):132-134.
[3]周健.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提升的创新实践[J].中国设备工程,2011(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