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要点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2期4月   作者:孙晨
[导读]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饮食结构合理化。由于物质水平的提升,社会对高蛋白肉
       孙晨                                                             
       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农业农村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255318
       摘要: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饮食结构合理化。由于物质水平的提升,社会对高蛋白肉类的高质量需求推动了农畜业的发展。事实上,由于禽类养殖产业在市场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确保肉类饲养质量已然是现阶段禽类饲养管理的防治要点。随着各个地区肉鸭饲养业的发展,针对发病率较高的肉鸭疾病管理成为了重要的饲养内容。合理地针对肉鸭饲养疾病来完善疾病防治措施,建立起完整的肉鸭体系,能够推动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肉鸭饲养;管理;疾病防护
       引言:社会经济对肉类需求量的促进肉鸭养殖业飞速发展。由于肉鸭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饲养疾病,危害了区域肉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常见肉鸭疾病和健康饲养管理为探究要点,规范肉鸭健康养殖流程的来提升肉质质量,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来解决常见的肉鸭养殖疾病,以促进营养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特殊时期内肉鸭供给的市场稳定。
       1.肉鸭饲养管理措施
       1.1雏鸭孵育与饲养管理
       雏鸭孵育与饲养决定了现阶段肉鸭养殖质量。事实上,确保雏鸭孵育和基础饲养过程符合雏鸭的生长规律至关重要。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从雏鸭孵育和喂养的管理过程着手,选择体质更加健康,具备更高存活率的雏鸭来进行科学饲养。例如,特别选择大小一致且活动灵活的雏鸭,并确保雏鸭在进入集体养殖模式时,在喂养雏鸭的水中加入淡盐水和青霉素,随后再喂食氟哌酸水,待到雏鸭形体特征表现稳定后,将粉碎颗粒状的饲料调和成容易被雏鸭消化的状态。事实上,由于雏鸭的孵育和喂养要注重湿度,温度环境因素,因此在实际喂养过程中,要合理依据不同的环境因素,来确保雏鸭在不同成长周期内的饲料合理,有机融合饲养与抗生素的来有效降低雏鸭饲养的群体发病概率。
       1.2雏鸭进舍
       雏鸭进舍工作之前,饲养人员要严格注重棚舍内外的消毒工作,确保雏鸭的生长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状态。饲养人员要从雏鸭进舍前的棚舍的卫生管理着手,以保证雏鸭进舍和后期饲养时,雏鸭各项生理特征的稳定性。为了降低雏鸭大密度汇集扎堆概率,饲养可以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来提升饲养效率,确保各个网格之间的雏鸭活动不会出现聚集现象。同时,饲养人员要保障雏鸭自由行动空间范围,并加强雏鸭的温度防护。雏鸭生长棚舍要将湿度控制在65%左右,相对湿度在55%左右。同时要依据季节变化和昼夜交叉温度变化现象,加强夜间温度与日间温度的保温防护,降低雏鸭因温度过低而造成的扎堆窒息概率。饲养人员在雏鸭进舍后,要从雏鸭健康成长环境的调节出发,保障雏鸭生长的光照和温度,防止环境阴暗时雏鸭的扎堆聚集,通过采取人造光来给予雏鸭一定的光照条件。饲养人员要及时清理,减少雏鸭粪便堆积产生的氨气,从而为雏鸭生长做出保障。
       1.3肉鸭育肥期管理
       雏鸭四周左右后就会进入饲养育肥期。由于不同的雏鸭生长状态需要不同的环境管理。此时饲养人员要将进入育肥期的肉鸭引入到更加适宜的棚舍中。由于传统的肉鸭散养模式会让育肥期的肉鸭容易滋生细菌,降低肉鸭存活率和肉鸭的肉质。此时,管理人员要依照育肥期肉鸭的数量,来进行合理的场地规划,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设备来实现自动控温,控光,刮粪和饮水等养殖环节。在提升育肥期肉鸭棚舍质量后,按照平面喂养模式来分组标记肉鸭的生长状态。针对4-6周内育肥的肉鸭,以白天3次,晚上1次来科学喂养。

同时饲养人员要从肉鸭的生长状态出发,确保肉鸭饲料中具备适当的纤维素和抗生素。当肉鸭生长状态和取食行为发生变化后,要依照原有饲料的构成成分,每隔一天加入1/5的新饲料,杜绝肉鸭因饲料大规模更换而造成的拉稀等疾病现象。为了提升育肥效果,饲养人员不仅要注重肉鸭的饲料符合安全卫生规范,还要确保肉鸭生长环境的无污染性,以现代化的自动饲养设施来加强肉鸭粪便回收后的清洗消毒工作,确保肉鸭育肥率能够符合市场肉质产品的质量要求。
       2.肉鸭常见疾病及防治要点
       2.1鸭坏死性肠炎
       鸭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肉鸭肠道感染疾病。鸭坏死性肠炎会导致肉鸭肠道黏膜坏死,造成肉鸭食欲减退,运动呆滞现象。鸭坏死性肠炎会造成肉鸭粪便颜色异常,造成肉鸭肛门粘连现象。坏死性肠炎会导致肉鸭肠粘膜充血和穿孔,且伴随肝脏肿胀情况。在实际饲养与治疗过程中,饲养人员要注重疫苗接种和隔离消毒,以青霉素,林可霉素交替使用来降低肉鸭肠炎抗药性。由于坏死性肠炎存在于肉鸭活动范围内的环境中,因此饲养人员要严格做好棚舍的清洗消毒工作,对出现疾病的肉鸭立马进行隔离处理,保障棚舍通风,干燥,清洁。
       2.2鸭病毒性肝炎
       肉鸭生长周期较短,在肉鸭生长两周内,雏鸭极其容易因感染肠病毒而患上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肉鸭群体综合免疫能力较差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且致死率较高。由于病毒性肝炎的群体传染速率较快,饲养人员严格注重对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和肉鸭群体免疫的管理。饲养人员在两周内的肉鸭生长阶段,要在肉鸭饲料与饮用水加入适量的维生素药剂,在确保肉鸭注射肠炎疫苗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抗生素在肉鸭饲料中的含量,交叉使用高锰酸姐和恩喏沙星药剂,从而提升肉鸭群体免疫力。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要着重观察肉鸭的行为特征,对原地转圈且头部后仰的肉鸭进行严格的病理省察和隔离。针对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肉鸭,采用每次注射0.6ml的康复鸭清素或者注射鸭病毒性肠炎的免疫蛋黄。饲养人员在做好药物治疗工作时,要将土霉素等治疗药物适当加入到发病肉鸭的饲料中,针对雏鸭进行3-5天左右的链霉素注射治疗,而对较大肉鸭进行氯霉素注射,确保肉鸭群体的分类治疗符合实际的卫生管理标准。
       2.3鸭瘟
       肉鸭的鸭瘟疾病是由疱疹病毒造成的突发性感染疾病。鸭瘟会造成发病肉鸭食欲减退,体温超出正常肉鸭的体温范围。患有鸭瘟的肉鸭口渴现象明显,在双眼肿胀5天左右后死去。针对此类疾病预防,饲养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首先对进入棚舍的雏鸭进行0.5ml的鸭瘟疫苗注射,并按照群体防疫措施来加大对肉鸭群体的鸭瘟免疫能力。在确保肉鸭符合疫苗注射条件后,交叉使用不同的药剂来保障肉鸭的健康生长。饲养人员要着重对无法行动且双眼肿胀肉鸭的病理审查,以隔离防护和实时性消毒来防止鸭瘟扩散,同时对患病肉鸭注射氯霉素等药物,当肉鸭符合疫苗注射龄日后,以鸭瘟弱毒疫苗来群体注射,从而降低群体肉鸭感染疾病概率,增加肉鸭存活率。事实上,肉鸭生长速度快,且生长环境容易出现病毒聚集和细菌感染现象,因此饲养人员要从雏鸭疫苗注射,饲料喂养模式,生长环境的卫生防控着手,做好对肉鸭喂食盘,饮水装置以及网格棚舍的卫生消毒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肉鸭的群体发病概率。
       3.结束语
       肉鸭饲养要做到对肉鸭生长周期的实时把控,从鸭群对各种微量元素的营养需求着手来提升鸭群的整体抵抗力。在实际肉鸭饲养与疾病防护过程中,饲养人员要从雏鸭入舍,疫苗接种,饲料搭配和环境消毒着手,通过保障饲料的药理性来提升肉鸭的存活率。饲养人员要做到对肉鸭群体性疾病的预防和隔离控制,才能改进现阶段我国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肉鸭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薄会滨.规模化肉鸭场常见多发病防控措施分析[J].家禽科学,2020(11):41-42.
       [2]李永芳.夏季肉鸭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08):62.
       [3]夏洪月.肉鸭育肥期疾病的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9(14):41-42.
       [4]刘所奎,任伟英.快大型白羽肉鸭养殖技术现状[J].中国畜牧业,2019(16):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基...
•   ...
•   ...
•   ...
•   ...
•   ...
•   ...
•   ...
•   关于...
•   ...
•   ...
•   关...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