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犬1 杨永锋1,2 李金磊1 杨为先1 周腾飞1
1陕西地矿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2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共享现状、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建设背景、目标、原则、思路及系统构成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未来在生产单位的应用与发展方向做了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系统;管理;共享
引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在勘探过程中形成的各类以图表、文字、影像等形式保存的文献资料以及采集的各类标本、光薄片、岩矿心、岩矿样品等实物资料的总称。地质资料不仅是对地质勘探全过程的详实记录,也是对地质勘探工作成果的详细展示,更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信息资源。地质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是社会发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本文将从陕西地矿集团地质资料管理与应用现状出发,初步探讨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共享,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料的价值服务。
一、地质资料的基本特征
地质资料是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实际勘探过程中所记录产生的庞大资料体系,其具有作为资料本体的基本特征与地勘行业专属的特殊性。一是由于地质勘探工作区域所面向的是我国广大的领土覆盖范围,加之我国地理地质情况复杂,工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绝大部分资料为原始记录,二次获得难度大,因此其具有获取成本高昂、资料原始而唯一、不可再生的行业专属特征;其二是地质资料作为普遍意义上的“资料”的一种,具有资料本体所具有的可传播、共享、重复利用与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地质资料管理和共享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近70年的发展,陕西地矿集团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尤其是拥有近乎覆盖陕西省全省域的基础地质资料,但根据笔者在单位近十年的工作发现,其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仍处于传统的纸介质排架式人工管理模式,资料保存分散且占用空间大、管理工作效率低、综合研究程度不够、信息化程度低且资料交流与共享程度低,不利于资料应用价值的开发,同时受存放环境影响,资料纸质老化、磨损、污染、丢失现象严重。陕西地矿集团作为国内以地质矿产调查为主要业务方向的老牌生产单位之一,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具有普遍的行业共性,代表了大多数国内地勘生产单位的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随着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与地勘领域的深度融合,当前地质信息服务的模式、内容以及对象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服务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向包含日常管理服务与应急服务、专题服务、定制服务、网络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变;服务内容正在由传统纸质化服务向数字化、可视化与智慧化的方向转变;而服务对象已由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专业技术人员、地学科研机构、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组成的新团体。随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研发的面向社会公众、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政府管理人员等广大受众提供各类地质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地质云”)以及各省市电子资料馆的上线使用,预示着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在科研与管理机构率先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地质资料管理与共享服务已逐步走向面向更多受众的信息化、可视化、智慧化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方向,作为地质从业人员最多的各生产单位,应紧跟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推动自身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三、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建设
(一)建设背景
2002年3月19日经国务院令349号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成为我国为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作用,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合法权益的法规,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国家地质资料信息系统。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如上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和共享服务提供了大的社会背景,同时加速推进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总体思路
1.建设目标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质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建立以资料管理与共享服务为基础,以数据潜在价值挖掘与增值服务为最终目标的集地质资料日常管理、交流共享、数据分析、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系统,最终实现地质资料的科学高效管理与应用。
2.建设思路与原则
鉴于地质资料在内容、类别、保存介质以及保密性等方面的极度复杂性,系统建设过程中应以安全性原则为核心,规范性和可靠性原则为基础,同时兼容考虑系统开放性、完整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等信息系统建设原则,同时系统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充分调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进行,确保信息系统能安全稳定运行,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
3.系统构成
系统软件平台包含地质资料数据采集模块、地质资料数据服务模块、地质资料数据业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及安全控制模块等五个部分。
(1)地质资料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模块用于各类地质资料数据的录入、编辑、更新、转入、转出、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等需求的实现,包含纸质数据数字化采集、数据辅助整理入库和辅助建库软件编制工具等。数据录入一定要统一标准,将纸质数据通过扫描仪、照相机、计算机等设备以及文字提取整编工具和图件处理工具将数据以矢量、栅格等数据格式进行入库存储,并根据行业用户需求及使用习惯对数据进行编辑、提取、输出。
(2)地质资料数据服务模块。主要用于所有地质专题数据的管理,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可视化显示与基础统计、分析、脱敏脱密处理等功能。数据库层储存来自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按数据类型分别管理。
(3)地质资料数据业务模块。基于系统数据层为上层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满足各类用户对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在查询、检索、借阅、下载及统计、分析等功能需求,包括高效便捷的多重信息检索功能、精确直观的统计分析功能、方便快捷的线上查询借阅功能以及精准灵活的权限管理功能等。
(4)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供系统维护人员使用,包括日志管理、权限管理、代码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密码管理、认证管理及配置管理等信息系统基础管理需求,同时包含对于地质资料数据库中资料目录树、资料类别、资料门类等专项管理服务。
(5)安全控制模块。用于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地质资料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涉及到国家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的公共安全,即使脱敏脱密处理后仍有小概率对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数据安全对于系统至关重要。系统在安全管理方面除了符合“三员”管理要求,实现系统管理、业务定制和业务管理分离,确保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可控外,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进行特别安全控制处理,必要时可接受国家相关安全部门监督管理。
(三)保障措施
地质资料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且难度相对较高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须采取有效且符合实际的长效保障机制与措施。首先,必须要有必要的组织保障,对于科研与管理机构来讲,有各级管理部门与政府机构进行组织保障,能够做到统一部署、切实落地实施,而对于众多生产单位,必须要建立以党组织引领的组织机构来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序实施,需要组织骨干力量成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专项部门或工作小组,全面统筹和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其次,出于地质专业特殊性、专业性及资料保密管理的要求,系统建设需要职业素养与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系统设计与建设实施;最后,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撑,一方面保障系统建设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能够满足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与软硬件更新需求的稳定资金支持。
四、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不同于科研单位与管理机构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与应用方向在于对资料本身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与服务,生产单位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除了满足当前各单位对于自有资料数字化保护、管理、共享的需求外,更加重要的是对于资料的二次开发、研究及未来地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资料潜在的增值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未来针对生产单位的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在前文中述及的五个系统模块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撑服务等更多专题系统模块的设计与研发,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实现数据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五、结语
地质资料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地质勘探的主力军各大生产单位掌握有大量的地质资料资源,这些资料能否有效的管理、共享与应用,对于生产单位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具有近十年的一线生产工作与地质资料管理经验,并有幸参与了陕西地矿集团“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探讨了生产单位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与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对于我国众多地勘生产单位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格日乐.新形势下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科技传播,2016,8(08)
[2]夏菁等.地质资料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02)
[3]王桂雪等.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初探.勘察科学技术,200,(03)
[4]戴润芹.例谈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实践.城建档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