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问题研究 孙佳琦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   作者:孙佳琦
[导读] 煤矿资源需求量随经济发展的增大,为保障煤矿事业持续稳定发展,需加强对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关注,规避安全事故,提升煤矿采掘工作安全系数。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矿采掘工作面现存顶板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有效措施,旨在规避工作面顶板破碎问题,提高工作安全性。

袁店一井煤矿   孙佳琦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煤矿资源需求量随经济发展的增大,为保障煤矿事业持续稳定发展,需加强对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关注,规避安全事故,提升煤矿采掘工作安全系数。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矿采掘工作面现存顶板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有效措施,旨在规避工作面顶板破碎问题,提高工作安全性。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
        引言: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岩层主要分为上层岩石层、直接上岩层、伪顶板岩层,其中伪顶板岩层厚度通常为0.3m,相对薄弱,易产生煤崩落事故,直接上岩层由砂岩、页岩构成,构造较脆,若无可靠支撑物易倒塌,易引发安全事故,而上层岩石层稳定性较强,不难看出,煤矿采掘工作面存在一定顶板问题。
        一、煤矿采掘工作面现存顶板问题
        (一)煤壁冒顶
        煤矿开采期间顶板易出现裂缝,改变顶板岩层结构,且煤矿开采工作伴随着振动现象,压力结构将发生改变,煤矿随之重新分布,继而引发工作面顶板事故,除此之外,若煤矿开采期间支撑结构稳定性不佳,同样可出现安全隐患。上述现象主要引发煤墙顶板塌陷事故,为避免该顶板问题,需采用动态化监测方式加强对顶板压力的管控,并应用适宜恰当的支护方法。在煤矿掘进期间,通常采用爆破方式,但爆破产生的煤或岩石在路头顶部堆积,若支撑物强度不达标,则会产生塌陷事故,因此在煤矿掘进期间,需做好支撑,避免掘进工作面顶板掉落问题。
        (二)梁端头冒顶
        煤矿开采机械设备头部、尾部需经常变动位置,并带动机架反复移动,此时导致屋顶反复倾斜,此时煤矿开采压力相互叠加,使工作面两端压力均集中在顶板位置,若工作面与轨道间的支撑结构未达到作业标准,将出现车顶掉落问题,继而引发安全事故。
        (三)放顶线冒顶
        采煤前缘顶板随采煤作业的逐步推进而出现下陷现象,若顶板岩层仅有一层岩石,则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在煤矿回采工作面内移动,继而对支架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若于支柱回撤时拆除全部支柱,同样可引发顶板塌陷事故,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在该环节期间,需注重支柱拆除顺序及速度,做好安全管理。
        (四)巷道冒顶
        煤矿采掘工作期间需修建巷道交叉口,该巷道交叉口具有跨度大的特点,且需含有较强应力,此时若支架支撑力未及时调整,则易出现巷道顶板掉落事故。在实际煤矿采掘作业中,需尽早发现顶板掉落及岩体分离隐患,避免顶板掉落安全事故的产生。
        (五)地质构造面冒顶
        煤矿井下开采期间常出现灌丛带、断层、塌陷柱、褶皱等地质构造带,在原位应力作用下,地质构造带将引发煤裂、岩裂等问题,导致应力及压力支撑较为集中,若此时对地质构造带地质数据不明确,则会导致地质构造带支撑强度未达标准或支护方式选择不当,较易引发顶板坠落情况,提升顶板管理难度。



        二、解决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需加强对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重视,以安全生产规范为依据,制定符合煤矿采掘工作面常见顶板问题情况的管理措施,提升顶板支护质量,规避顶板掉落等问题。例如:借助信息技术动态监测顶板支撑压力参数,以实测数据为依据对顶板问题进行预防,以此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在煤矿采掘作业时,需选择适宜支护方式,若采掘现场围岩地质结构复杂,可采用超前支护,辅以贴帮支护、高强度支护、特殊支架、切顶支护、端头支护等多种方式,凭借高质量支撑提升煤矿采掘安全性[1]。除此之外,需做好采掘作业的监督监管,组建专业监督小组,采用定期巡检方式对采掘现场展开监督,严格把控采掘技术,加大对工作面顶板问题的重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支护措施
        若煤矿采掘作业期间遇到地质构造带结构,为避免集中应力造成煤层、岩层出现分离情况,对工作面顶板结构产生干扰,需在架设支护时选择高强度支护方式,避免顶板坍塌事故的发生。结合现阶段煤矿采掘工作面支护技术来看,对于存在地质构造带的工作面,需对地质构造带结构设置前探支护或超前支护,以此提升煤矿采掘工作安全系数,该类支护方式可为大范围顶板结构提供有力支撑,且存在易操作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支撑结构强度,还可运用局部填充胶结的方式增强顶板结构强度,全面规避地质构造带冒顶问题。对于煤矿采掘期间出现的地质构造带,选择其支护方式时,需明确其地质构造,并探明煤层、岩层的承压强度及层理发育程度,结合巷道高度、宽度及矿压因素,选择符合实际作业情况的支护方法,增强顶板支护稳定性,对冒顶问题加以控制。
        (三)注重技术性预防
        对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问题的管理需以预防为首要原则,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支护方法,以此避免冒顶问题,提升采掘安全性。第一,煤矿巷道支护作业需选用刚性较强的支座,可选用扣环式或功能可调的装置,同时为提升顶板结构稳定性,可选用拱形闩锁式金属支架,提升支撑效果,若设置巷道支护时选用喷射混凝土或螺栓支撑方式,需借助预应力锚索支撑加以固定,提升支护结构及顶板结构支撑效果。第二,若煤矿基坑前部煤层、岩层符合使用前探梁的硬度条件,需选用前探梁手段展开作业,常见前探梁主要存在吊挂式、一梁三环等结构,其中一梁三环在实际作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第三,若煤矿采掘期间发现顶板结构主要为页岩,需结合页岩特点及锚杆确定疏松范围。若顶板为泥炭质页岩结构,其疏松区范围通常处于1.2m~2m范围内;若顶板为泥岩结构,松动范围通常在距离掘进头30m处位置,范围为0.5m~1.2m间;若顶板为石灰石,其松动范围在0.4m左右,且与巷道存在70m距离,同时在锚杆探测期间,需将锚杆固力调节至60kN~90kN范围内。第四,采掘期间依据回采矿压变化数据选用沿空送巷方式设置煤柱,可有效提升顶板结构稳定性,工作面压力降低区两侧的承压范围多处于0~7m范围内,但压力升高区的范围处于7m~30m范围内,因此,沿空送巷时,需将煤柱设置范围不可超出7m[2]。
        结束语:综上所述,加强工作面顶板管理是提升煤矿采掘安全系数的途径之一,为避免煤壁冒顶、梁端头冒顶、放顶线冒顶、巷道冒顶、地质构造面冒顶等问题,需优化顶板管理机制,完善支护措施,注重对采掘工作技术的管理,加强对巷道顶板问题的关注,做好技术性预防,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政华.煤矿综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4):196-197.
[2]李树杰.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安全事故防范措施[J].技术与市场,2020,27(04):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