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   作者:阿里木·阿不都热依木
[导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4.98%增长到30%,畜牧业结构也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一路走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近些年高发的动物疫病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畜牧业从养殖规模小、分散、单一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动物疾病的高发性也为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新疆西山乡农业(畜牧)发展中心   阿里木·阿不都热依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4.98%增长到30%,畜牧业结构也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一路走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近些年高发的动物疫病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畜牧业从养殖规模小、分散、单一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动物疾病的高发性也为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当前,研究畜牧养殖中动物疫病原因及防控策略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控防
        引言
        畜牧业粗放养殖及养殖密度高、动物抗病能力差、免疫应答能力低、滥用抗生素、疫苗质量参差不齐、诊断不科学、预防意识低下等,都是造成动物疾病高发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动物疾病原因,畜牧养殖要通过养殖观念的转变、养殖技术的提升、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提升,来提高畜牧养殖中对动物疾病的防控能力,确保畜牧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1常见动物疾病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动物养殖过程当中,动物时常发生一些疾病,成为阻碍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在动物疾病当中,寄生虫病很常见,主要有蠕虫、原虫等,寄生在动物身体之上,对动物的血液及营养物质进行吸取维持自身生长,接触传播是导致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传染病是动物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病原有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直接接触会引发感染和传播蔓延,同时还可借助空气粉尘来传播疾病。传染病具有实发性特征,防治难度也比较大。其他疾病有动物蹄病、眼疾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内外科疾病类型。
        2常见的动物疾病以及发病原因
        2.1传染病
        对动物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动物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导致,在发病后,感染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当与其他动物接触时或者间接接触时,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染,传染病较难预防,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动物的发病症状以及临床变化进行病情的诊断。
        2.2其他类型的疾病
        普通型疾病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科、外科以及产科疾病,会导致动物的消化、呼吸等系统出现异常,影响正常的营养代谢。而外科疾病指的是动物的外伤,产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生物的怀孕期以及分娩期。
        3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
        3.1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动物是否可以健康成长,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保证动物能够健康成长,促进动物新陈代谢,使动物的免疫能力提高,在我国养殖业中,需要改善动物环境,才能提高疾病防控工作质量。加强饮食、饮水等方面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噪音,加强动物的安定性,防止疾病的发生。
        3.2养殖区域选择不到
        从现阶段的动物养殖情况来看,畜牧养殖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畜牧养殖区域选择不当。很多养殖户经常在限养区、禁养区内发展动物养殖产业,或者养殖场场址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进入发病高峰期之后,很容易因为养殖场选择不当引发传染性疾病发生。还有不少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区域时,并没有对地址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对养殖区域周围的环境情况没有做到充分了解,再加上养殖场内部没有配置完善的养殖设施,给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从而加大了动物患病的概率。
        3.3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拥有的疫苗种类和疫苗生产厂家很多,但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其中还不乏存在一些疫苗生产不规范或疫苗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厂家。此外,疫苗的运输、存储及接种操作技术等,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动物疫苗免疫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反而各种动物疾病感染造成隐患。



        3.4预防意识低下
        在畜牧养殖中,由于对动物预防措施较少,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相关知识欠缺,导致疾病防控有效性较差,动物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严重的动物疫病防控滞后性问题。在发生疫病时才去防治,给动物疫病传染、扩散、继发留下隐患。
        4防治措施
        4.1完善饲养管理工作
        在饲养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从养殖环境等多个方向着手,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当注意营养均衡,每次投放适当量的饲料,防止动物饮食结构被破坏,而且也要定期做好消毒以及清扫工作,为动物提供干净的居住环境,防止出现间接传播的情况,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
        4.2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当发生疫情后,养殖户需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疫病进行治理。动物发生疫病后,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动物的临床症状确定动物的疾病类型,然后对动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加强免疫系统功能,养殖户需要从长久利益出发,一旦出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疫病扩大。对动物注射疫苗时,也要注意疫苗的适用种类,使动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视频监控,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能快尽快解决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4.3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为了减少各类动物疾病的发生,应当认真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提高养殖场户的动物防疫意识,构建科学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结合不同动物,进行相应饲料调配,保证其营养需求提高其抵抗力,保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定期消毒,加强光照和通风,控制和减少病菌滋生,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及各种废物,有效控制和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加强自繁自养,将源头控制工作充分做好,控制和减少动物疾病发生几率。
        4.4强化卫生环节
        改善动物饲养环境,能够控制和减少各类病菌滋生,减少动物疾病发生几率,所以必须要保证动物养殖环境卫生,及时打扫卫生,确保养殖舍的干净整洁,定期的通风,保证良好的光照,冬季做好保暖措施,创造有利的饲养条件,减少各类动物疫病发生,保证动物身体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4.5科学合理选择养殖区
        发展动物养殖之前,科学选择养殖区域,科学建造养殖场,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的前提。在选择养殖区域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光照水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尽量避免采用完全开放式的养殖模式,否则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很容易受到大风阴雨等极端天气的威胁。另外,也不能够采用完全密闭式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养殖场内部的空气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人力成本投入。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半开放式的养殖模式,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环境的巨变,还能够确保养殖区域内的空气清新整洁。饲养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在发展动物养殖产业之前,一定要接受当地畜牧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之后,持证上岗,保证整个养殖群体专业素质过硬。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动物疾病复杂性和动物发病原因的多样性,在疾病防控期间,如果一味地采用药物防治,势必会造成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差、病原耐药性增加。养殖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科学养殖管理,掌握疫病的发生动态和发生原因,从加强疫苗免疫接种,提高动物身体抵抗能力出入手,控制养殖场的病员数量,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控制疫病的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刘峰,苏文凯.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08):69.
[2]白桦,刘昌.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07):32.
[3]杨显权.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07):63+65.
[4]林灿文.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对策探讨[J].智富时代,2018(11):199.
[5]王艳丽.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控防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1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