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原则及问题 朱莹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9月上17期   作者:朱莹
[导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城市要求不断提高。将城市中的基础建设工作做好,能够有效维护城市整体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并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我们国家城市基础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能够确保城市环境的质量。

身份证号码:21138119890316**** 朱莹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城市要求不断提高。将城市中的基础建设工作做好,能够有效维护城市整体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并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我们国家城市基础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能够确保城市环境的质量。在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要抓紧执政管理理念,本篇文章对市政给排水规划中的问题与原则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原则及问题
        引言
        城市规划布局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客观基础。相较于以往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注重对自然水资源的利用,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的水文循环系统,对城市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提升了城市的弹性适应能力,让城市在多雨季节将多余的水资源存储起来,经过给排水循环系统,再经科学处理成为可利用资源。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与推广,有效解决了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导致的城市自然调节能力降低的问题,通过对雨水的高效利用,推进了新型给排水管理系统建设,让城市具有一定的海绵特性,提升吸水、存水、供水等功能,缓解城市积水、洪涝,发挥了涵养水源的作用,解决了城市道路系统硬化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给排水管道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是给排水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规划,应在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各项规划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注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按照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
        1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因地制宜
        在深入进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工作过程中,要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合理调配关系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严重不均衡和浪费都会使得城市总体严重的大量缺水,所以,在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用水情况综合考虑用水指标的相互影响,制订出一套符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对城市水资源信息进行合理的收集开发综合使用,确保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2市政排水工程设计原则
        排水系统应注重防洪排涝、污水处理、净化水循环系统等功能设计,依照当地水文环境,确保建设方案的可靠性与适用性。根据城市污水性质、排水量等情况,引进配套处理设备,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养护与升级,保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稳定运行。结合城市降雨情况、洪涝问题与污水处理需求等,对排水管道进行合理布局,提升建设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平均分布,从长远看,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城市市政排水系统作用的发挥。
        2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2.1忽略污水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伴随大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是对环境保护以及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还需提升,使得许多城中都会出现破坏与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出现,这样就会使得水资源遭到破坏,形成大量污水。所以,处理污水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若处理手段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情节,并且对大众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污水处理问题,然而我们国家许多城市中的给排水系统不能完全符合现阶段的排水需求,并且排污管道也逐渐出现了老化的情况,这样就会发生内涝的现象,为居民与公共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2.2雨水利用率较低
        在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时,雨水资源的循环开发与利用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之一,不仅直接影响排水功能,同时也与水资源储备紧密相关。但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时,往往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循环生态体系的设计,对雨水储蓄、净化系统等的设计不够科学,致使水资源浪费问题时有发生。对于当前我国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更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3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对策
        3.1合理设计排水系统
        首先必须要及时督促有关保护水资源的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将处罚的金额提升,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随意将水排放到自然中的情况出现。对城市中的雨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比如提高对一些极端天气的监测,事先做好关于污水井的检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把雨排放管道的尺寸适当增加,这样能够保证在极端天气中排水系统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3.2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应用
        透水性铺装材料是实现下沉式绿地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建筑给排水系统节水效果的重要前提。对此,设计师需依据对建筑整体建设要求、雨水收集需求的分析,采用不同透水性铺装材料。(1)透水砖。常用透水砖材料包括陶瓷透水砖、自然砂透水砖以及混凝土透水砖等。这类材料优势是适应能力强、造价低、施工便捷,其劣势体现为表面接缝较多、承载能力差等。所以,设计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人行道、园路内铺设透水砖。为避免透水砖在后期出现松动、碎裂、隆起等问题,可采用石灰土、水泥砂浆等进行垫层的加固。(2)透水沥青混合料。传统沥青路面不具备透水能力,仅具有耐久性强、稳定性强等特点,地表径流雨水无法渗透。透水沥青混合料应用时,可依据实际渗透需求,对配合比进行优化,以提升混合料的空隙率。结合矿粉填料、细集料的应用,配置成空隙率超过25%的沥青混合料。相较于其它材料,透水沥青混合料具有承载能力强、透水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建筑园区内主干道的铺设。但是需注意,因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较大,在重载车辆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路面破损的情况,所以不适用于弯道、坡度较大的区域。(3)透水水泥混凝土。此类材料的组成包括水泥、集料以及水等,相较于常规混凝土,有着较大的孔隙。此材料具有低成本、维护便捷等特点,其劣势体现为耐久性差、抗冻性差等,所以适用于人行道、停车位等区域的铺设。为进一步提升雨水收集效果,设计师需依据对实际需求的分析,在不同区域采用合适的透水性材料,为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保障。
        3.3附属设施设计
        附属设施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前,应安排专业人员做好周围环境的调查工作,为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应注重对设计理念的更新,严格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到实处,确保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可采用草植沟的模式取代传统混凝土材料,增强附属设施的吸水性能。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始至终具有很强综合性的领域,所以必须要将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这样才能使城市更加稳定的发展,保证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稳定,同时还要对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进行高度重视,从而保证城市的水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运行,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紧抓重点,创建科学合理的机制,运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规划设计,在规划与设计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合理的和城市具体情况进行结合,使城市水资源能够更好地发展,对规划与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文元.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20):273+276.
[2]朱春霞.市政工程地下排水管道施工工艺流程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1):116~117.
[3]吴艳.浅谈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及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精品,2019,(09):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