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黄鹏
[导读] 小学教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德育教育又是影响孩子品行、人格的重要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
        黄鹏
        重庆两江新区花朝小学校     401122
        摘要:小学教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德育教育又是影响孩子品行、人格的重要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能让孩子形成一个品行好三观正的好孩子。但是,目前仍然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有些老师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家校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进行的,在这其中,学校与家庭最为密切,学生是主导地位,当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观点相悖时对学生影响特别大。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家长的三观还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任然有少部分家庭的家长自身思想观念薄弱,用自身为孩子树立错误的观点误导孩子的行为。例如:我们班就有一名小李同学,经常在公交车上称霸王,三天两天在公交车上打架,还喜欢说脏话,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我就发现:一是家长自己喜欢说脏话,这也是导致孩子习惯说脏话的根源。二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观点错误,他认为只要自己孩子不吃亏就无所谓,打了别人家的孩子道个歉就完事了。这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矛盾。又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学校。父母的影响力度永远大于老师。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一定要统一思想观点,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
        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消极的家庭环境将会阻碍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德育教育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更替,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学校在对孩子德育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更好的,更贴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方法。没有专业的德育教育队伍,大多情况的班主任代理德育教育。目前我们对于孩子的德育依然停留在口头教育,观点教育,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3.德育教育的全员性和持续性问题。
        就目前学校教育中很多时候会存在德育教育很难全员参与,大家都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应该由班主任去做,在校园中任然存在部分老师参与度低,特别是一些任课老师,只管上自己的学科知识,对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统统交给班主任处理。同时在社会上对孩子的德育关注不够。例如:在公交车上一群孩子在行驶的车箱内打闹追逐,甚至将头伸出窗外的,可是坐在车里的成年人没有一个站出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又例如在图书馆了,遇到孩子在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的,大多数人选择离开重新选择一处安静的地方看书。其实人终归是社会的人,我们都应该接受社会的教育,这时候如果社会教育对这些小孩子的不文明行为不加以教育,那恰恰是害了他们。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措施。
1加强家校沟通,强化家校教育的互补性:
        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教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心去关心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品行不好品德低下就对孩子另眼相看,要注重榜样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高大的榜样形象,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生活中他们通常会模仿身边的教师或者家长的行为,因此,成人的文明行为就成为了小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庭做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同样要以身作则,给小学生做出榜样,用积极的道德观去引导小学生。家长的道德素质、政治观点、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同时还决定着小孩子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要求家长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他人满腔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专题、家长会等形式给家庭作关于如果培养孩子的德育品行的专题讲座。只有提升了家长的德育素质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从而真正做到1+1大于2的教育效果。
2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做到全员参与。
        小学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关系者整个国家的发展。
        小学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只有把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德育教育当中来,才能搞好德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从根本改变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
        学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用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专业团队,打造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实施措施。同时我们老师也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课。不能将德育课上成了说教课,理论课,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要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孩子德育教育要做到长期性和连续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校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一套完整的长期的内容和理念作为支撑,教师应该在这套可持续性的理念下教学,切不可发现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没有出现的就不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对于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长期的追踪引导,转变孩子的思想观念,改变孩子的言行举止,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只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都能够将孩子引导到正轨上来。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国民素质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生的德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社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只有人人参与,常抓不懈,我们下一代才能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甘开全.《儿童情绪管理全书》[M].古吴轩出版社,2015.
                  [2] 有川真由美. 《整理情绪的力量》[M].湖南:鹭江出版社,2017.
                      [3] 杨敏毅. 《读懂小学生》(心理特级教师咨询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