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长征教案 时空观念下初中历史微阅读研究教案课例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张雪红
[导读] 跟随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词,以及一些微材料,重温长征路上的典型事件,了解我党知错就改,自我完善的优良传统,感受、弘扬长征精神,向建党百年献礼。
        张雪红
        邯郸市第三中学 河北 邯郸 056000
        学习目标
        跟随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词,以及一些微材料,重温长征路上的典型事件,了解我党知错就改,自我完善的优良传统,感受、弘扬长征精神,向建党百年献礼。
        教学过程
        谈话法导入:今年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中国共产党已是全世界第一大党。这样一个伟大的党,也曾历经挫折,饱尝艰辛。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主任,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长征中逝去的战友,而创作的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词及一些微材料,一起重温长征路上的典型事件,了解我党知错就改,自我完善的优良传统,感受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一、抓关键歌词,初识长征
        请大家阅读学案上的部分长征组歌,抓关键歌词思考每首歌分别对应17课(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哪些事件?发生的地点?你的理由?

        预设:组歌一:瑞金出发,长征开始  (战略转移、王明罪恶滔天,五次围剿敌猖狂)。
        组歌二:度过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  湘江血战
        组歌三:遵义会议召开
        组歌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组歌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组歌六:过雪山,过草地
        组歌七:吴起镇会师
        组歌八: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同时板书:长征中典型事件发生的地点,完善长征进军线路简要示意图。)
        二、观察示意图,解惑长征
        1.大家观察一下进军路线示意图,长征的路线,从哪里开始变得不再平直?
        引导预设:敌人还是那样强大疯狂;可我军还是那支部队,却在一天天减员。进军路线为什么会有大的变化?(领导指挥不同)
        追问:遵义会议前后指挥者分别是?之前——博古和李德,之后——毛泽东。
毛泽东和博古、李德的指挥各具哪些特点呢?
    从反围剿说起,对比五次反围剿表格,引导:五次反围剿背景都是敌强我弱;结果却不同。前四次均胜利,第五次却失败了。影响结果的变量是什么?指挥者不同,策略不同。哪种指挥更符合实际呢?
        出示微材料:
        毛泽东军事指挥(红军反“围剿”)战略:不主张与强敌轻易决战。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根据敌众多路分进合击,欲聚我主力歼之,毛主席指挥红军在游击运动中诱敌深入根据地内,凭借熟悉地形,疲惫敌人;根据敌人的弱点或要害,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逐次各个击破。以局部优势以小胜来谋大胜。
        请概括毛泽东指挥特点: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机动灵活作战,变被动为主动。
        博古、李德指挥:
        课本微材料研读:“进攻---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决战”“处处挨打,瑞金北大门告急”。
        课外微材料:“王平将军回忆录:王平将军说,由于屡打败仗,以至于中央红军“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打仗缺乏弹药,加上长期转战,部队得不到休整,个个都像叫花子一样。”
        请概括博古李德指挥特点:抛弃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硬碰硬正面交锋、拼消耗、缺少灵活性。
        从课内外微材料均印证什么?毛泽东的指挥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博古李德的指挥看似英勇,但缺少灵活性,在敌我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无效,且完全被动。这种不符合敌强我弱实际的指挥,盲目英勇,不是真的激进,故而被称为‘左’的错误指挥, ‘左’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小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这是长征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链接:组歌一中有无表述?说明了什么?“王明领导滔天罪”,这句歌词充分体现出“红军中不满王明排斥毛泽东的领导”,不满抛弃了毛泽东的符合中国红军实情的军事指挥。
        过渡:博古李德的的指挥,在长征初期有无改变被动局面?我们看组歌二
        2.组歌二中从哪里看出全军盼望毛主席指挥?(“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迷雾途中指的是什么?向盼太阳那样盼望毛主席来指挥、领导的呼声为什么这么高呢?
        迷雾途中,是指长征开始后,长征途中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的恶劣状况。
        红军伤亡惨重,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也与博古李德的指挥有关吗?
        看课外微材料:突破前三道封锁线伤亡不是很大……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是有的。红军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但军委纵队离渡口还有80公里……十万火急的催促命令一道接一道,但行军太慢。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达14536人,携带了军工机器、各种器械,甚至印刷机、文件档案、家具以及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等数千担大搬家,由5000多个挑夫挑着随行,行动非常迟缓。中央纵队走了四天四夜。
        为力保中央纵队过江,红军英勇对敌,此时敌人集结于此,中央红军强渡湘江,血战湘江,红军从以减少到7万多人下降到3万多人,伤亡惨重。
        根据微材料阅读,引导学生设想:战场瞬息万变,如果160里红军急行军一天一夜,在国民党的围兵、追兵集结而来之前赶到,伤亡还会这么大吗?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博古李德的指挥贻误战机,是长征初期,尤其是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血战湘江》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跟着毛主席不死人”。
        连接过渡:组歌二中“红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强烈反映出红军的什么要求?(更换毛主席领导,已成全军共识)
        3.组歌三:“苗岭秀,旭日升,白鸟啼,报新春”歌曲氛围明显变化,营造了轻松愉快明亮的色彩与环境。“遵义会议放光辉”,“马列路线指航程”,“英明领袖来掌舵”这里指的是?(遵义会议更换了领导)
在与共产国际失联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如何更换领导?
        看微材料:以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为ppt背景,
        遵义会议主要议题:“总结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教训”。
        总书记博古作“主报告:……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資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
        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作“副报告”:……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
        张闻天(中央二号人物)作反报告:博古的总结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批评博古拱手让权于李德,破坏了军委的集体领导,给红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朱德:博古李德把根据地弄丢了,还牺牲了很多人命,再继续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刘伯承:诚如毛泽东所分析,我们在军事上犯了严重错误,我同意大家的意见,不再重复了。
        引导:遵义会议党政治局扩大会议,归纳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等分别总结的教训是什么?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如何纠正的?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决定?(博古归结为客观愿意恶劣,国民党实力强大。周恩来归纳为主观指挥失误。张闻天总结博古李德指挥错误。大家一致认为博古李德的领导有误。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结束了……,选举了……通过集体决定,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
        小结:这是中共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长征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的解决革命中的新的党中央建立问题,标志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红军由新三人团指挥。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建立意义何在?(挽救了党、红军、革命。)
        4.组歌四歌词中是怎样表述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吗?
        5.PPT呈现四渡赤水地图。
        微材料:

        记者:……红军又是怎样通过运动战,连续三渡四渡赤水甩开了国民党的追击?
        王道金:……我们不停地赶路,有时半夜接到命令,打起背包就走。……那时,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大张旗鼓喊ロ号、写标语,要从四川渡过长江去,后面才知道这是迷惑敌人的。等蒋介石把部队调到四川后,我们又悄悄返回贵州。
        李光:那时渡江都是严格保密的,营连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渡江。过江到了贵州,听说蒋介石就在贵阳,我们都打着“南渡乌江,活捉老蒋”的口号,往贵阳去。其实我们没去贵阳,过了乌江后绕到云南去了。那时每一天起码要跑几十公里,有时一天一晚跑了一百多公里。……
        —欧阳浩、李奇松、程必杰:《四渡赤水:毛泽东最得意的战役》载《解放军报》,2011.6.6
        两位红军战士的经历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作战思想?(参考答案:声东击西,避实就虚)
        通过运动战,甩开了追击,变被动为主动
        微材料:蒋介石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并调云南部队来贵阳附近防守。红军却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掉头向东,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掉头向西南向云南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备空虚的金沙江挺进,没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在皎平口巧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
        此时作战较之前有什么变化?(战术灵活,运动中寻机;忽东忽西,迷惑敌人,变被动为主动;损失小,跳出敌人包围圈)
        图文对应组歌中哪些信息?(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小结:毛泽东军事指挥最得意之作是四渡赤水。长征的路线,从遵义起开始变得不再平直。
        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前三个月,红军一往无前跨越三省,仍陷敌人的包围;遵义会议更换军事指挥后,战略战术灵活多变,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遵义会议后三个月,红军在川滇黔边东突西奔,翻山越岭,穿插行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处处挨打的僵化境况。同是一支队伍,确实两样状态,同是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应对方略不同,中央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绝处逢生的蜕变。
        5.红军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将组歌五“兄弟民族夹到迎”“安顺场边孤舟勇”“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组歌六“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泥毡扎营盘”对应长征途中的哪些典型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1935年10,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完成长征。1936年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微阅读延伸,理解长征的艰辛及胜利原因
        (1)度过彝族区。出示PPT沈背景:沈尧伊的油画《彝海结盟》。
        微材料拓展:在长征沿途发表有关决议、布告、宣言,张贴标语、口号等,提出“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轻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的偏见”等民族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针对少数民族上层积极宣传实行“绝对不打彝民的土豪”,“不立即提出没收土司的财产土地”等,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民族政策。
        微材料体现了什么?(参考答案:红军实施正确民族政策,红军赢得人们的支持。)
        (刘伯承带领红军谱写了彝海结盟等的佳话,红军度过了彝族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时间。
        (2)过草地。PPT出示背景:红色经典油画《革命理想大于天》以及文字微材料:
        松潘,川甘青三省交汇处军事重镇,四川西北边陲,三面环山,地势险要。1935年8月,经松潘北上的交通要道已被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控制,红军失去了有利战机,此时,穿越凶险难行、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成为红军北上的唯一选择。开启了长征路上最悲壮的一段“死亡行军”。沈尧伊创作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运用了写实而又浪漫的手法描绘了在穿越松潘草地的长征途中,毛主席在士兵的围绕下讲故事的场景。篝火熊熊燃烧,人群中央,毛主席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士兵侧耳倾听,露出喜悦的神色。长征途中的湿寒荒凉,和篝火下士兵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对比鲜明。展示了红军不畏长征的艰苦,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最远行程2万五千里,经历了大大小小600多次战斗,翻越了40多座高山,穿越了堪称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克服了人类的生存极限。
        从以上微材料中你能得出为什么红军能取得长征的胜利吗?(参考答案: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确立、正确的领导;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发扬不畏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群众等。)
        四、微阅读延伸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微材料:
        宣言书———宣告了了国民党扼杀中国红军和革命的企图破产。
        宣传队、播种机—沿途宣扬了红军的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帮助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政权,组织武装斗争,留下了干部协助斗争等,把革命火种一路播撒。   
        红军伤亡惨重,中央红军只有7000余人到到陕北。这其中许多干部在长征中千锤百炼,增长了才干,成为红军的基干力量。
        长征正如毛泽东所说实现了革命中心由东南向西北的转移,为即将奔赴抗日前线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微材料涵盖的长征意义。(略粉碎了;国民党扼杀革命的企图;宣传了革命思想;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
        结束语: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虽然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党知错就改,勇于自我完善的品质,坚定地革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紧密团结群众等,依然是我克敌制胜的法宝。在2021年的中国,我们仍要发扬新长征精神,不畏险阻、克服困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板书:长征手绘路线示意图
        课后作业:完善长征简易图;查找你感兴趣的长征事件,简要说给别人听。识记遵义会议核心内容、意义;长征的意义和胜利的原因。
    教后反思:这篇课堂实录是在多节公开课不断完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体现了“时空观念下初中历史微阅读研究”课题的理念。既关注时空观念的培养,注重微材料的拟订和阅读,又注重学生历史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微材料来自课内和课外,既有传统文字、图片资料的传承,又融入赋予时代气息的新媒体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较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