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找寻“这一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戴李天彤
[导读]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只有短短119字,却写得潇洒飘逸、舒卷自如,脱尽了一般宴集序悲凉苦忧的底色,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戴李天彤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摘要: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只有短短119字,却写得潇洒飘逸、舒卷自如,脱尽了一般宴集序悲凉苦忧的底色,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本设计由《古文观止》对此文的评价入手,设置“温故知新,聚焦‘这一个’春夜宴”“咬文嚼字,感受‘这一条’情绪流”“互文对读,体会‘这一篇’迥别处”三个教学任务,从细微处咀嚼文本,以更好地发掘此文由悲起、以乐结,摆脱“兴尽悲来”陈套,展现饱满生命意识的特质。
        关键词: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调动已有语言知识,以“虚词”为抓手,探究这一言语形式背后的情感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句间逻辑,梳理文章意脉承转,体会李白独特的思维特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删减法、改编法、互文比读等赏析方法,鉴赏文本,感受李白自然又酣畅的情绪流,体会李白作品中流露的与其他序作“迥别”的生命观与精神气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不同格调背后的文化因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导语设计
        (PPT展示明代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轴)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创作的图画不胜枚举,明朝就有两位画家都画过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以下简称《桃花园序》)。这两幅画对李白原作的理解可以说是刚好相反,简单来说,仇英用了多少细节来描绘李白那天夜晚的开心尽兴,崔子忠就用了多少笔墨来渲染李白的落寞不羁。
        谁笔下的丹青更懂得李白的心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潜心会文,走进《桃花园序》深处,感受这条情感河流的起伏与温度,寻觅“这一个”李白。
2.中心问题
        《桃花园序》是李白仅有的两篇被选入《观止》的文章之一。《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说:“‘浪游’就是‘乱游’。”可见,同样是游,李白之“游”与俗客之“乱游”却有本质差别;同样是写游宴,李白笔下的游宴却独放异彩,突破世俗作序的常规路数。
        那么,这“迥别”,究竟体现在何处?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理清楚“这一个”有何特质。
        (二)温故知新,聚焦“这一个”春夜宴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自由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联系旧知,揣摩题意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五个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体——宴集序。
        “宴”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请人或聚会在一起吃酒饭”,你能想到哪些著名的宴会故事?
        预设答案:鸿门宴、兰亭雅集、滕王阁宴会……
        在宴会举办的时间上,李白的“桃花园宴”与这些宴会有何不同?
        明确:《鸿门宴》中,沛公一大早(“旦日”)向项羽谢罪,项羽留下饮酒,应是吃午饭;古人春禊一般是到水边宴饮、去郊外游春,《兰亭集序》应写于白天;《滕王阁序》“彩彻区明”“落霞”等字眼也提示了白日的背景。而李白则选择在“春夜”开宴,序中更有“秉烛夜游”“醉月”暗示时间。
补充资料:“宴”字的本义解析——
        我们知道“晏”指太阳下山,月亮尚未升起的时段。但“妟”指的是正午或下午,“宀”“家”或者“宅”。“宀”与“妟”联合起来表示“与妻子安逸地共进午餐”,引申为“在正午时段安逸聚餐”之意。
如此想来,正值春光明媚好时节,为何不在白天聚会,而要“夜宴”呢?
        别出心裁地选择在夜晚开宴,而又在文本中层层皴染“夜”的背景,自然有作者的深意。如此一来,把握作者在宴会上的情绪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咬文嚼字,感受“这一条”情绪流
        1. 品三个虚词
        你认为文中最能体现情绪变化、语义关联的三个虚词是?
        提示:“变化”要有起点作参考;“情绪变化、语义关联”主要看句间逻辑;可删去三个虚词,朗读比较,体会细微差别。
        明确:
        ①夫:“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夫”字引发议论。
        开篇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破空而来,起势突兀有力,浩渺时空尽藏笔端;然世间万物皆不过寄居于天地之间,千古百代亦是匆匆过客,飘忽易逝,这其中暗含了几多深沉感慨。由一个“夫”字领起议论,就搭建了高歌入云的情感阶梯,这惊世骇俗、令人心怵的非凡气势于是得以铺展开来,顺势引发对此身如寄、生命短暂的思考。如果删去“夫”,情感便失去依托,缥缈无定。
        ②而:“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而”字起递进和强调作用。
        作者的思绪沿着这一路径展翅滑行,喟然长叹:人生一世恍若浮梦,算得上欢乐的时光又有几何?接着,作者借古人夜游的烛光,观照广袤时空里渺小的苍生。由此,作者对生命的喟叹更进了一层,演变为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生命有限,更要纵情恣意——人生得意须尽欢,即使一时失意,也要为欢行乐。
        ③况:“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况”字再次递进,转换角度。
        美不胜收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召我、假我,在这里,李白作品中常见的“我”浮现了,视线从苍生转向自身,而“召唤”“出借”暗示了大自然的主体地位,这个“我”又显得意外的谦卑。如此一来,作者就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突出了对美的敬意与执着追求,体现了他清醒的生命意识。
        小结:三个虚词,由天地古今,联想到古人习惯,最后观照自身,层层递进,文意贯通。李白在春夜开宴的三个原因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呈现了: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夜游;浮生虚幻,不妨效仿古人夜游;美景相邀,必须把握机会夜游!
        2. 画一条曲线
        以诗句为横坐标,以情绪值为纵坐标,画出李白的情感曲线,请2名学生呈现在黑板上。
        比对差异,分别说出理由。
        赏析示例:

        ①“夫天地者……大块假我以文章”:议论开篇,依次揭开夜宴的三条缘由,情感由悲而欢,逐层递进。
        先是感慨世事如梦,体察生命存在的虚无本质;随后笔锋一转,发出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追问,提出要效法古人“秉烛夜游”,积极追寻人生的欢乐;从虚到实,更不消说眼前还有春天的美景在吸引他,响应召唤的心就更为急切了。
        ②“会桃花之芳园……罚依金谷酒数”:着眼于“会”之情形,是“咏歌”“高谈”“飞觞”“吟诗”等具体乐事的描述。
        先宾后主,激赏各位堂弟都有谢惠连般的高才,而谢惠连乃谢灵运的族弟,李白自然是以谢公自况,表面是惭愧,实则高度自信;
        宴会上大家赏的是美景,谈的是雅事,展现出众人超凡脱俗的共同语言;
        琼筵坐花,醉赏美酒,月亮清辉之下杯盏传递如飞,酒酣耳热之际,情绪值达到高潮,而“羽觞”蕴涵的“一觞一咏”之意又给这场盛宴增添了雅趣;
        有美酒当有佳作,此为文人墨客独特的情趣,于是相约赋诗抒怀,最后收束在罚酒规则之上,是致敬金谷盛会,抑或只是戏谑一把?
        小结:感人生,写乐事,抒雅怀。面对极广大的天地与极绵长的时间,李白没有在虚空中放逐自己,而是选择纵身一跃,跳进这明媚的阳春烟景中,纵情拥抱美酒与诗篇,呈现出极盛大的生活图景,洋溢着极饱满的生命气息。
        (四)互文对读,体会“这一篇”迥别处
        1. 对比《桃花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两者感情格调有何不同?
        (PPT呈现部分文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明确:《兰亭集序》整体上比较低沉,王羲之认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发出“终期于尽”的悲叹;《桃花园序》则是豪迈纵情、格调高昂,李白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该珍视生命,爱惜光阴。
        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同?
        明确:

        2. 按照《兰亭集序》作序的结构模式改写这篇文章,对比优劣。
        示例: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改编版)
        开元二十一年,某月某日春夜,我与从弟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此地花香四溢,又有清辉掩映,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是日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风雅绝伦,此乐曷极!
        呜呼,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诗成如珠,即成集册,遂属文以序之。
        交流展示,自由讨论:原文与改文有何不同?可从行文结构、感情格调等方面探讨。
        明确:①结构上:原文以深沉浩叹起笔,列叙饮酒作诗之缘由,召唤大家开怀畅饮,尽情赏玩;改文先交代集会时间地点,再写环境、人物、事件,最后抒发感慨,交代作序目的,结构上中规中矩,但缺少豪迈纵情的诗意。
        ②情感上:原文主题积极,体现李白热爱生命、把握当下的豪情逸兴;改文格调低沉,兴尽悲来,眼前乐事逐渐漫溢出悲观、低沉的气息。
        3. 你还在哪些宴集序中看见过悲伤的咏叹?
        示例: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孙绰《兰亭集后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陶渊明《游斜川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前两篇乐而复悲,后两篇格调低沉,或许感时伤春是古人的常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始终笼罩在这些序文之上;
        而李白写游宴则全然摆脱了“兴尽悲来”“喜而复悲”的陈套,格调明朗,情绪不断抬升,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生命之欢愉消解存在之虚无。
        同是写一觞一咏,李白这一篇《桃花园序》之“迥别”即体现于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思考:在理解李白的时候,真理往往是多方意见的综合。有人认为,崔子忠笔下的《春夜宴桃李园轴》更懂李白的心事。比较阅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金谷诗序》,结合本文和你对李白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