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英
十堰市人民小学 湖北省 442000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他们立足社会打下基础,而写作能力的高低则综合反应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水平。语文老师历来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不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更有学生害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头疼。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扩大积累 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会丰富,才能厚积薄发,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才会“如有神助”。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阅读面要宽,文学、历史、科学等都要涉及,不能只读作文书。每天要按时打卡,每月评比出“阅读小明星”;经常在班里开展读书分享会,推荐新书等语文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不仅要多看,而且还要多背诵一些优美散文、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等,积少成多,积腋成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鼓励学生做摘抄,按照内容分门别类摘抄。就这样采用不同形式的积累,积累多了,语感强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如泉之涌,源源不断,而不至于绞尽脑汁而无从下手。
二、细致观察 用心体验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建好语言仓库以外,还要建好材料仓库——即平时多积累素材,解决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大教育家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源在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要抓住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观察。记得2018年9月的一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正在学习一篇课文,教室里静悄悄的,我们都沉浸在课文的气氛中。突然,一只蜜蜂从窗户飞进来,嗡嗡嗡……打乱了课堂的节奏。有孩子已经坐不住了,大声叫着“蜜蜂”,胆小的姑娘甚至用手把脸捂住,生怕蛰了自己。怎么办?强行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学习肯定没有效果。于是我停止上课,拿起一本书和班长一起赶呀赶,最后赶走蜜蜂。其他孩子观察,并当下让孩子们写下《赶蜂记》。因为是鲜活的材料,孩子们的描写很生动。正是抓住这次观察机会,才使得这次赶蜜蜂永远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2、观察要细致深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方法,强调观察要仔细并及时写日记记录观察结果。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体验。春天到了,我领着孩子们去校园小草坪上观察昆虫,他们有的描述蚂蚁说:“它圆脑袋,黑身子,长着一对细细的触角……”有的描述蜜蜂说:“它大大的肚子,全身毛茸茸的,总是嗡嗡叫着……”经过认真观察,他们各有所得,表述起来也生动有趣。
3、观察要养成习惯。同学们在学校,教师要随机组织学生观察。同学们在校园外,教师也要求学生留心周围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并要求学生把观察所得进行交流反馈,教师及时鼓励点评,使他们对观察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独特发现,学生就能挖掘出生活中最熟悉的,最打动人心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不会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烦恼,因为观察使他们眼中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三、读写结合 迁移运用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有法可循,既降低学习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我们应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新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范文,不管是遣词造句、题材选择还是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作文指导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文为范例,通过鉴赏词句、分析篇章结构、选材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好词佳句、思路安排、立意主旨等,初步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并让学生刻意模仿,仿写修辞手法,仿写优美句式,仿写文章结构等,及时进行知识迁移,以此培养学生规范写作文的意识,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但要强调模仿只是局部借鉴,不能整篇抄袭。
四、由说到写,说写并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起作文来冥思苦想半天写不了几个字。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要坚持由说到写、说写并重的原则。即在学生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启发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点拨、引导。然后,指导学生把口头叙述的内容用笔写出来,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表达真情实感。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渐渐使学生作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反复修改,臻于完善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课上,多给学生讲解著名作家不断修改文章的事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前后修改了20遍,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通过这些真实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进而学会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习惯,提过自己的写作水平。
1、自己改。一篇作文完稿之后,首先要让学生自己修改,看标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是否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思路是否清晰等,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自改中领悟作文形式以及表达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互相改。自己改完之后,可组织同桌互相修改或小组修改。此时班级中的“小作家”便发生了作用,他们即帮助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在相互修改中,大家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作文水平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3、教师改。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批改学生作文时应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即多加肯定少点儿批评。只要作文写的是真事,抒发的是真情,都给予表扬性的评语。有些学生的习作虽然总体上一般,但在用词、语句等方面有一点儿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多给予赞美。否则,教师如果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会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愈加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另外加强面批。面批就是面对面的批阅和讲解,多采用口头形式呈现对作文评价的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和老师近距离接触,避免全班讲解作文的笼统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鼓励创作,积极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技艺,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首先在班上当范文来念,边念边评,指出作文闪光点;其次在教室后面张贴,办“作文展示台”;学期末,把学生的好作文编印成册,在班上巡回展览学习;同时还积极把好作文推荐给一些合适的期刊、报纸发表。运用这些鼓励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全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作文真的成为学生用笔宣泄内心情感,用文字贮藏美好瞬间的最好方式。
写好作文不是一日之功,老师只要坚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用心体验生活、勤于动笔、多加修改等,每个学生都会慢慢步入正轨,写好作文。让我们期待百花盛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