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唤醒学生美好向上的心灵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任亚超
[导读] 大概是在十年前,我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我认识了一个叫做“巴学园”的特别的学校,认识了古灵精怪的小豆豆和可敬可亲的校长。巴学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更是幸福的。
        任亚超
        肃宁县师素镇中王完小,062350
        大概是在十年前,我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我认识了一个叫做“巴学园”的特别的学校,认识了古灵精怪的小豆豆和可敬可亲的校长。巴学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更是幸福的。
        后来,有幸读到了英国教育家尼尔的《夏山学校》,才知道夏山学校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六十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现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便是以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办的。
        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试成分太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围绕应付升学考试,不太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因而为人所诟病。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展开,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家们也致力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但是也不难发现,学校虽然在不断调整制度、制定政策给学生减负,却也在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故而,减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如何减负,便成为了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对于学习负担的界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过程的文明以及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都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这问题的实施和解决。”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并不轻松的劳动,应当有适当的难度,良好的学业成绩是艰苦劳动的结果。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割裂了记忆和思考、知识与能力、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儿童好像背着一个口袋,教师尽量地,把越来越多的东西住口袋里装”。而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仿佛就是“把这样的重荷背负到指定的地点”。
        二、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
        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
        (一)师教学观和知识观的片面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在许多教师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谁能够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教学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到学生的头脑里”。而这样,恰恰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因为知识首先意味着能够运用。知识之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应借助它去掌握新的知识。
        (二)学校过于重视教学成绩
        “很多教育界行政领导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效果时,常会把升学率作为衡量的主要指标,学校也只好竭尽所能督促教师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并不愿意给学生补课和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和社会以升学率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不得不屈服。既要把提高学生成绩,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随波逐流,通过让学生大量做题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学生学习效率低
        中小学生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没有很好的自制力,贪玩也是学生的天性,这种种因素带来的影响就是,有些中小学生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只有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弥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而然会变重。
        三、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


        (一)学生在校时间长
        小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八小时,初中生十个小时,学生早起上学披星戴月,中午苦短难以喘息,为完成作业深夜难眠。非寄宿学校的初中生,中午在学校没有休息的地方。只能趴在课桌上打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育。
        (二)课余时间得不到休息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安排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几乎没有。各种补习班充斥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小饭桌”、课后辅导班等等。
        有些课是家长主动逼着孩子上,怕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的家长没时间管孩子,索性直接放到接送站或者交给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补课风不断升级。孩子们在应付学校课程之外,被迫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为补课疲于奔命。
        (三)学生学习压力大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和教师把教学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作业量大,考试频繁,资料泛滥。教辅成罪魁,题海成苦海。家长盯着教辅买题,教师照着教辅讲题,学生对着教辅做题。
        四、减少学生负担过重的具体方式
        (一)改善考核教师的制度
        现有的考核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对应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到教师的工资职称等。如果学校评价教师不单单依靠教学成绩,采取多元评价,那么教师的压力会相对小一些,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会小一些。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备课,精讲精练,可以减少学生一些“无效劳动”,避免的“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多讨论多交流,最后再给学生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锻炼了能力,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如果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功课塞的满满的,那么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就很少,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也越大。”教育法则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多顺利地学习。”因为“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越丰富,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学生的智力生活越是广阔与博大,那么托起学习之舟的力量就越是强大。如若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四)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合理的爱好是减负的积极对策。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正当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喜欢读书,让他们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从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与智慧。“如果学生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知识面窄,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也较为肤浅,如果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几倍。要让孩子知道书籍的教育力量,是他深信不疑的教育信念。
    (五)动手动脑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劳动在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生活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我认为这里的劳动应该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既锻炼了手的灵活性,又开发了思维。把手和智力结合起来,如此才算是一种真正丰富的智力生活。
        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那种不被强迫的学校里,美好的心灵才会被唤醒。家长和教育者想要孩子将来幸福,应该支持孩子的自我成长和完善,而不是简单的设定一个“框框”。路漫漫,一代代教育人将砥砺前行,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卓越,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强大。
参考文献
[1]谢艺明.减负提质,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2]裴娣娜.减负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0-1-25(3).
[3]杨雁.浅谈中小学减负的问题及对策
[4]郭志辉.关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1)
[5]刘希平.省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认识与举措
作者简介:任亚超(1979.01-),女,籍贯河北省沧州市,本科,一级教师,肃宁县师素镇中王完小,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