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言训练“三考虑”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莫健瑜
[导读] 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的基本
        莫健瑜
        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广东 东莞523000
        【摘要】
        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的基本,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例子,阐述语言训练的“三考虑”:找准训练到点、“一课一得”、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使语言训练回归生活、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比较扎实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  
        找准训练点;“一课一得”;关系处理;语文素养;  
    
        崔峦老师撰文指出: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五个方面:人格雏形的培养;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语言训练又是小学语文的基本。在语言训练中,需要做到“三考虑”。
        一、找准训练点
        制定训练目标的依据,一是大纲关于各年级教学的要求,二是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三是从课后练习题揣摩编者的意图,四是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本年级和上下年级的教学要求,坚持单元备课,深钻教材,落实年级训练目标。训练时,要求要严格,知识缺陷及时填补,有问题及时纠正。
        比如笔者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第4——14自然段时,是这样做的:
        语言训练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人物描写。
        写法:主要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人的精神风貌。
        1.句子: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关键词语:老是  呆呆地  静静地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关键词语: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一丝不苟  
        3.练笔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小女孩的叫声引来了很多围观的人,有大爷、有阿姨、有小女孩等,老师学生一起观察插图。看着眼前那一条条游在纸上的鱼,周围的人议论些什么,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个人群围观议论的场景。如果把他们四位同学的话合成一段话的话,就成了一个描写人群议论场景的自然段了。你们可以在课后跟别的同学合作,也可以写出一个段了。
        总结收获: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针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人物描写”这个训练点,通过“习得——实践——升华”的过程,让训练点落到了实处。

        二、做到“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教学的内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讲究“一课一得”。
        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写“提示语”,这样做的:
        ㈠提示语一般有三种呈现的形式: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提示语在前)
        2.“你怎么啦?”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提示语在后)
        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提示语在中间)
        ㈡写提示语的方法:
        1.变脸——变表情
        如:妈妈______对儿子说:“别看书了,吃饭了。”   
        妈妈满脸笑容,一双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儿,对儿子说:“别看书了,吃饭了。

”    
        (温柔版)
        妈妈两道眉毛中间堆起了乌云,脸渐渐地阴了起来,大声地对儿子说:“别看书了,吃饭了。”                                                                  (生气版)
        用上表情提示语,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2.变声——变声音
        可以从人物说话时声音的大小、高低、快慢来写提示语,往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我不满地小声嘟囔着。    (声音变小)
        ……妈妈提高了嗓门。        (声音变大)
        她愣了一下,接着开始不停地唠叨,嘴里的话像子弹一样扫射过来:“……”(声音变速)
        3.变形——变动作
        如:
        ……说完,他急匆匆放下衣服,边说边跑到电视机前面……
        小结:提示语是是人物对话中的点睛之笔,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各具特色,读者可以根据提示语想象人物的各种情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提示语”到“学写提示语”,使语言训练回归生活观察,强化学生对生活观察的结果,触发其更强烈的观察兴趣,使其更有意识地进行观察。

        三、恰当处理“讲”和“练”的关系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堂的基点所在,练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一种表现,是理解、掌握并尝试运用新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教师应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中“讲”和“练”的关系。吉春亚老师在教授《铁锤锤蛋锤不破》作文课时,她这样做: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吉老师准备了一个铁锤、一只鸡蛋,进行了两次“锤蛋表演”。在第一次“下手”之前,她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她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然后进行说话练习。但是这一次表演,她在铁锤将要碰到鸡蛋的那一刻停止了动作。于是孩子们由好奇到紧张到大松一口气,经历了一段起伏的心路历程,从而也得出了一连串的关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并借以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吉老师说:在这样宽松而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写作,没有思想压力,心情愉悦,写片段、写整篇都可以,只要写出来就好。于是,就是在这样“宽松而自然的状态下”,学生将老师刚才的情景表演逼真地呈现,精彩的词句、片段脱口而出,真正地走进了良好的写作思维状态。
        教学还在进行。吉老师第二次下手锤鸡蛋了,鸡蛋也真的被砸破了。看着讲台上的狼藉,吉老师又问学生:此刻,你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复杂心情呢?这下,学生要把内心的感受直接写下来再交流了……让学生从说到写,循序渐进,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将心中所想一吐而快。此刻的他们不怕动笔了,自然也就会越写越顺了,吉老师把这样的写作状态称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一般来说,老师的教学设计便到此戛然而止了,但是吉老师还给这次习作教学设立了一个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于是,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吉老师才揭开了谜底——“铁锤锤蛋锤不破”可以有多种的理解:一是“铁锤锤蛋,蛋不会破”;二是“铁锤锤蛋锤不破”。这是“语言歧义”产生的有趣现象。班上的学生一样,都有一下子恍然大悟的感觉,习作指导课不是单纯独立的课程,它还应该肩负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任务。
        细细地回味着吉老师的这节课,她的话语不多,但是句句精辟而恰到好处,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练习和情感的熏陶中,真正的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地将语言训练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方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其中一个方面是:夯实听、说、写、书(指书写)的基础。据此可见,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的基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三考虑”,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比较扎实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吉春亚·吉春亚“语文味”课堂习作教学篇·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