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马慧
[导读]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追寻道德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马慧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81
        摘要: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追寻道德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方兴未艾,新时代的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我们可以强化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多方面完善高校应对措施、构建新时代家庭教育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字: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新时代
        新时代会出现新的变化,新时代拥有新的特征,新时代也将描绘新的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特征,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有时代的烙印,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会出现不一样的发展,毫无例外,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大学生由于自身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性,面对随时更新,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他们还是可能会被不良不实信息所误导,从而作出错误选择走向极端。新时代大学生喜欢接触不同事物,对新鲜事物的认可度比较高,他们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优势条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第一手资讯,并对其进行评论和扩散转发,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其内容的影响,这一点既是开展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二)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对于道德观教育的定义,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罗国杰教授在《伦理学》中的观点,他认为道德观教育是指“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1]即各教育主体依据当前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制定相应的教育目的和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人群开展的一种系统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学者罗红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将道德观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他认为“广义的道德观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狭义的道德观教育,是指无产阶级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以期提高道德水平的活动”[4]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道德观教育概念有着相近的认识。在社会中,教育者给受教育者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观教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论处于什么社会,处于哪个阶段,道德观教育都必然存在。
二、新时代开展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多方面完善高校应对措施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必须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针对大学生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知晓程度不一的问题,高校必须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道德建设并将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中来,并将其作为开展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将国家道德建设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新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设置相应的道德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展开探究和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其次,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大学生开展“国家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自觉的了解和认识道德模范和时代人物,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高校社团是学生们因兴趣相近而自愿参加的课外团体活动。再次,为了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邀请道德人物和时代楷模开展专题座谈,请他们讲述自己的道德事迹,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大学生群体的未来期许。最后,设计大学生道德实践课程,并把国家道德建设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大学生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道德的深刻内涵并加以领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效果。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为目标,将国家道德建设与高校德育相结合,在大学生自知自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
(二)构建新时代家庭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最早也是最多接触到教育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氛围可以为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长辈的呵护宠爱中长大,受家长“重智轻德”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迈入大学校园以前,他们多以书本为伴,以成绩为友,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学习意识相对欠缺。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把道德人格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注重自身的道德模范和带头作用,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尊道德讲诚信,以日常实际行动引领和影响大学生子女。
(三)培养个人良好道德品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儒家德育重要原则之一,在开展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掌握学思并重的自我教育方法。大学生要“学”道德理论知识,要“知”模范人物事迹,更要“思”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明”其中的人生哲理和宝贵经验,并与自身生活相结合,与新时代现实相结合,以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学”与“思”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学习道德理论知识、了解经典道德案例、知晓道德模范事迹,是大学生对道德经验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在师长的指引下,自己进行“学”和“思”,“思”即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探索,即大学生在学习道德经验知识时必须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深刻内涵加以思考,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要求大学生做到学习教育不盲日,社会风气不盲从,学会辩证 ,客观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道德事件和网络热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187-18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