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与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刘兆瑞 夏添
[导读] 塞万提斯所著的《堂吉诃德》和鲁迅创作的《孔乙己》无疑是两部极为经典的文学名著,分别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功塑造出了两位带有喜剧因素的悲剧人物。
        刘兆瑞    夏添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
        塞万提斯所著的《堂吉诃德》和鲁迅创作的《孔乙己》无疑是两部极为经典的文学名著,分别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功塑造出了两位带有喜剧因素的悲剧人物。本文将以堂吉诃德和孔乙己两个经典文学形象为例,通过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人物所处社会背景、思想行为以及作品中其他角色对其的评价这三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孔乙己;悲喜剧式人物;

1.理论框架
        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并形成两个理论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 “影响研究”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 “平行研究”学派。前者主要是在研究法国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外国文学对法国的贡献;而后者“平行研究”则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从上述只比较法、外两国文学关系的事实性联系,扩大到了比较毫无历史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或类似的平等对比研究当中,只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即可。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选择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这一理论方法作为了论文分析的理论框架,来对堂吉诃德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做出更加全面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两个文学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
 
2.人物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研究
        堂吉诃德和孔乙己作为两个艺术典型相隔三百多年,一个诞生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另一个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所处时代背景的截然不同,造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学形象。
        堂吉诃德所处的时代是西班牙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作为最先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几个国家之一,西班牙凭借着开辟新航路带来的时间红利,先后在美洲建立起了殖民统治,经营起了三角贸易,并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自此之后,资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掌握的权力也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揭去了蒙在人们脸上的名为“宗教”的黑纱,肯定了“人的价值”,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上述因素具体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先前受人们的追崇的骑士文学,因与时代思想愈发格格不入而被人抛弃甚至是厌恶。但作为旧贵族一份子的堂吉诃德却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他十分渴望回到那个封建贵族骑士享受着无上荣耀的光辉年代,于是他便将游侠骑士的复兴大业肩负了起来。
        再来看孔乙己这边,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整个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气数将尽的清王朝仍以空虚渺小的自大维持着摇摇欲坠的政权,以其专制继续毒害着人民。孔乙己便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让极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让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潦倒不堪的时代。因为缺乏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科举制便成为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所以人们才会对读书人表现出那般敬重。 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本身既是封建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承者,也是其受害对象。虽然一事无成,却仍以穿着“破旧不堪长衫”来标榜自己的特殊身份与站着“喝酒的人”划清界线,为得只是显示他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维护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
        通过对比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和孔乙己都生活在一个新老社会的交替阶段,且都作为旧统治秩序的拥护者。

堂吉诃德推崇流浪骑士的精神,孔乙己则坚持君子固穷的原则,但遗憾的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都是与历史潮流相违背的糟粕,因而他们才会与周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被人误解,遭人耻笑,成为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
        
3.人物思想行为的对比研究——以精神胜利法为例
        精神胜利法指的是人耽于幻想,脱离实际,使得主客观严重分裂、理想与现实相脱离, 生活在自我缔造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对自己失败的命运不断辩护与粉饰,为求自我解脱而所做出精神逃遁,是一种为自欺人而做出的思想行为。
        在进行对堂吉诃德和孔乙己思想性格上的比较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人绝对都是深谙“精神胜利法”的高手。他们都沉醉于自己构想出来的世界当中,并坚定地认为其追求的便是世界的真理。尽管曾有不少人企图戳破他们的幻想,将他们拉回现实。但当两人每每面对这些残酷的真相时又总能编织出更多的谎言来麻痹自我,精神洗脑,以至于后来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于是面对这不能摆脱的困境,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避重就轻,忌讳缺点,为得只是用“精神胜利法”来欺骗自己,获得短暂的逃避,维护那本就所剩无几的个人尊严。因此“精神胜利法” 也就成了堂吉诃德和孔乙己共有的思想内核。
        堂吉诃德和孔乙己作为“精神胜利法”的受益者,虽然具备着普遍性,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体现出了深刻的差异性。
        西班牙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使用的“精神胜利法”属于积极向上的,他常常把头脑中想象的虚幻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混同,因而有时会显得精神的迷乱。重要的是他沉浸在主观幻觉当中,时时刻刻勇气加身,不知道退却,有着追求理想的执著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热情。毫无疑问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是积极的,他使用精神胜利法是为了借此鼓舞起自己继续前进的勇气,使自己不至于被暂时的挫折磨灭了意志,泯灭了其行侠仗义、救苦济贫、名扬天下的伟大抱负。
        中国的腐儒孔乙己使用的“精神胜利法”则属于消极退缩类型的,他一遇障碍,就惯于退却,自轻自贱。即使被逼到了绝路,他也不会进行反抗,而是任由别人来蹂躏糟践自己。因此孔乙己的“精神胜利法”是消极的,他使用“精神胜利法”是为了偷换概念,扭曲事实。虽然不停地吆喝着君子固穷,但自身的缺点和所作所为早已让他不在属于那个群体。因此为了捍卫自己所谓的身份,他只能选择不断自欺欺人、诡辩事实来维护那所剩无几的尊严
        
4.堂吉诃德和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文学人物的形象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悲剧形象和喜剧形象。关于堂吉诃德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从他俩人的结局来看,都是结尾惨淡的,于是他们是悲剧的形象;但从日常的所思所为来看,又都是荒唐可笑的,于是他们也可以是喜剧的形象。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两者是悲喜交集的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悲剧性和喜剧性看似是矛盾的, 但并没有将堂吉诃德和孔乙己自身的形象割裂开,而是让这两种属性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典型之中。虽然他们都是人们的笑柄谈资,但倘若是说起了坚持理想的精神,这两人又绝对算的上是交相辉映的明星。这在于他们能够在面对众人的讥笑时不为所动,能够在残酷的现实中坚持理想。也正是凭借这些反差,才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否定他们的荒诞行为,又在叹息中肯定他们的优秀品质,进而在读者心中烙下了经典不朽的文学形象。
        
5.总结
        通过对比堂吉诃德和孔乙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文学形象的双重性,可以发现二者都是善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精神解脱的高手,都是悲喜剧交加的矛盾综合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