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有“得” 一课一得--浅谈六上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金晨光
[导读] 统编教材从单元导语出发,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不仅强化“人文”的精神渗透,更关注文本中“语文要素”的落实。
        金晨光
        海亮外国语学校
        摘要:统编教材从单元导语出发,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不仅强化“人文”的精神渗透,更关注文本中“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学中,如何针对文本进行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关注文体,对内容进行“舍”与“得”的辨析,在单篇教学中,落实相应的语文要素。
【关键词】单元导语 语文要素  双线编排 有效教学
        统编教材的出现,对于“语文要素”这个词语变成了教师身边无处不在的谈资,导语中最为精练的语言,让老师了解清晰,但是在课堂的落实中,教师对于文章教学中“要素”的落实,却又概念模糊,教师会沿用自己的教学经验①缺少了单元中课型的区分,在文章的教学中,一视同仁,精读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区分不清。②缺少对单元文本特点的解读,在六上第四单元的“小说”中,每篇文章都有相应的特色,在备课中,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足,对语文要素在单篇教学中分配不清,就会产生要素在文本中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改如何让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百花齐放”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课型,寻找相应文章在单元中起到的作用,

 
一、针对文章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作用。温儒敏教授在统编部教材解析中讲过:三年级开始,课文就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精读、略读,同步个别单元加入了“快乐读书吧”,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同步在园地中加入了字词句段的运用,对重点的句型进行了分块教学,既是课文的衍生,也是方法的学习。在单元中课文所处位置的不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就截然不同。
        精读课重在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贴合语文要素,对文本进行系统分析,把文章的教学要落实到每个点上,让学生能通过教学学会方法,并能在自己阅读中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能自主阅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单元安排了三篇文章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桥》、《穷人》,和一篇略读课文《在柏林》,其所承载的功能各不相同,首篇精读《桥》--教“环境”为主,从环境中体会情节的发展,感受人物形象。《穷人》-教心理活动为主,体会情节的发展,感受人物形象。略读课文《在柏林》-需要的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放手阅读,让学生去自学,把从精读中学到的“从环境”“从心理”感受情节变化的方法用到这篇教学的学习中。

(一)精读课文,精耕细作教方法
        精读课文,一般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中某个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将重要的教学点进行文本依托的展开,让学生能从文本分析中,发现对于文本解读的规律,教师的任务就是总结规律,在总结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规律。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展开。

1.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对课题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更能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第一课《桥》的教学中,围绕语文要素“情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桥发生了什么?以桥的变化,引导学生去明晰变化的原因,从而梳理文章的情节。把教学变成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度。


2.了解环境,激发情节了解

        在小说中,情节是整个小说的主线,但是在文章中,最重要的还有环境对于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做到双线并行。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可以先出示环境的文段,让学生反复品读,并且结合标题,想象这么恶劣的环境,穷人会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

3.总结方法,融合日常阅读
     在质疑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小说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板书等形式展现,加强学生的理解,从多角度学会分析,使方法能在日常阅读中举一反三。



(二)略读课文,综合运用落实方法
        略读的方法“三读一体”:用较快的速度初度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读,了解文章情节,初悟人物性格;三读,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分享阅读技巧。
        教师做到:“少说”“多看”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归类总结。

二、突出文章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以本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
《桥》主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到环境的变化对情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穷人》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情节的变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影响。《在柏林》更多的是关注在“社会环境”下情节发展中人物形象的凸显。
了解了文本的特点,根据文本中主要教学重点的变化,细化自己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融入到每篇文章中,做到一课一得,并能在自己阅读过程中进行方法的衍生拓展,让语文要素变得不再那么空洞。

三、突出一课一得,延伸课外阅读

        新教材中入选了很多名家作品,在各个年段加入了寓言等题材,并在六下编排了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所以教学这个单元文章时,除了要看到显性的单元语文要素,同时要利用课后习题、作业本等课外资料,捕捉到这一篇文章的独一性,开掘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

(一)细心解读,发现暗藏的特色

1.从习题中寻找文章的独特性
        以四单元为例,《桥》除了关注情节和环境,语文作业本,引导学生关注“短句”。而独立成段,渲染独特的气氛是这篇文章独一无二的写作方法,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个特点。而《穷人》的联系中大量引导我们关注心理活动描写。词语手册中提到列夫托尔斯泰极其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策略,落实文本特色

1.课堂教学,聚焦文本特点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语文要素,更是需要落实我们的一课一得的要点,关注文本的特色,进行文本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有所得,利用文本的特色,让课堂熠熠生辉。
        比如,《穷人》一课的特点是心理描写,那么在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在随着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桑娜与丈夫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桑娜一动不动时、丈夫沉默时想象其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整节课将心理活动贯穿始终,一课一得。

2.习作拓展,运用文本特色
        文本的特色,是随着我们作家风格等随时发生变化的,单一的教学很难去概括所有的文本,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一课一得,并把这个“得”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本单元的习作为“创作生活故事”,那么生活中的故事就可以PK我们单元中《桥》的环境描写的特色,把握情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把语文的要素落实到实处,并可以发挥出特色的描写手法,进行文本的仿写,以做到“得而能用”。

3.快乐书吧,延续运用
        单元中,选择的文章各有特色,作家运用了不同写法,并同步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明晰方法的运用,在单元最后布局中,加入了《快乐读书吧》,这是整个单元的视角下,让学生能将把所得的阅读方法,运到到课外的阅读中,六“快乐读书吧”阅读小说《童年》,我们就可以设计“我来读名著”的活动,将学到的语文要素在此得以延续,让每一个特点都得到绽放。
        有舍才有得,只有在文章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要素和文本特色进行教学,才能做到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但是浮于表面,让学生学到方法,让学生明白语文要素在文本中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S]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