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华
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小学,广东 东莞512000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的启蒙。笔者围绕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以春节习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将课内与课外相融合,让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增强学生对春节习俗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春节习俗 文化认同 传承
习近平主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第二课时讲述了春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风俗,因此,我尝试围绕本课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春节习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验我国新年的传统习俗,渗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春节习俗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一、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低,新一代受到国外节日文化影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习俗众多,而且历史悠久,文化认同广泛。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年轻一代崇洋媚外的思想泛滥,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新年,却在学生群体中津津乐道。国外节日文化的入侵和传播,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化,收到了挑战与冲击。
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春节文化认同
(一)以活动为载体,调查了解春节习俗的寓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我在教授“大家一起过春节”时,将课内外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调查了解春节习俗的寓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课前,向长辈请教春节习俗的寓意,准备有年味的素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春节习俗探究的兴趣很浓,虽然他们亦被节日习俗的多样性所吸引,但难以理解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课前,我鼓励学生向家中的长辈,了解春节习俗有哪些寓意。请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习俗来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表演,可以把家里有年味的素材来学校交流,也可以是亲子共做春节习俗记录卡等。这样,学生通过请教长辈,懂得了与长辈交谈礼仪。通过与家长共做习俗记录卡,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这样,既兼顾了习俗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又基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促使学生生活与习俗间形成链接。
2.创设“团圆”故事情境,在愉悦中体验习俗的寓意。
在本课中,“团圆”绘本讲述了一个农村儿童全家团聚,过传统新年的故事。故事中暗含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如春节回家和亲人相聚,除夕包饺子,正月里穿新衣,走亲访友,拜年等。在上课时,我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找出新年的习俗,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一家人在新春佳节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绘本中合家团聚的浓浓亲情和淡淡的离愁别绪,让学生产生一种春节独特的感受。
3.利用“春节习俗转盘”,在游戏中体验习俗的寓意。
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我利用“春节习俗转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转盘罗列了放爆竹、贴春联、拜年、烧香赶庙会等习俗。在课中,我请一位学生上台转动转盘讲述该习俗,习俗不太熟悉,也可以请班里的小伙伴帮助,这样既加强了学生间团结协助的精神,也让学生有一展所长、大显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春节习俗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对春节习俗文化认同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了解多样的传统新年,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教授“多样的传统新年”时,我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如: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族的春节习俗,懂得春节礼仪,从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1.课前布置搜集各族的春节习俗。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俗,春节热闹而精彩,欢乐而祥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西藏跳锅庄舞,庆祝藏新年;云南白族人过春节时讲究全家喝米花糖水,预示着新年,过上甜美的生活……让学生不但感受到各民族春节文化的丰富和多样,还从中领略到中华优良传统的孝道文化。课前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运用多种途径搜集各族的春节习俗是课堂重要基础。
(1)上网查找资料。
现代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只要学生在百度输入“春节各地习俗”关键词,即可获得丰富的资源,详尽的文字,生动的视频资料,样样俱全。
(2)求助朋友圈。
现在在朋友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发布一条消息:请问各位朋友,春节各地的习俗有哪些?我相信热心的朋友会告诉他有关信息,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3)小组结对帮扶学习。
现在,每个班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应利用现有的资源,以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结对学习,组成小组,进行采访与交流,获得各民族各地方的春节习俗文化知识。
三、春节习俗乐参与,文化传承见行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曾指出“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才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在春节期间,我指导学生亲身躬行,传承春节文化,并布置三项亲子作业:一是拍摄与家长一起扫尘、备年货、准备年夜饭、包饺子等活动的视频剪辑。二是拍摄学生向长辈和亲友拜年的视频。三是亲子共做一张《春节习俗文化》的手抄报。
通过学生传承春节文化的活动,学生可在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传承行动,也可以欣赏五湖四海的同学的视频,学习《春节习俗文化》手抄报的知识,增强了低年段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同感。有的家长反映:孩子热爱劳动了,比以前勤劳了。有的家长欣慰地说:孩子比以前懂礼貌了,也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寒假结束回校后,我再对本班进行《春节习俗知多少》的调查,对于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意义的了解,调查结果均为100%。
四、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
在春节习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学生参与春节习俗实践中,不光传承了文化,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1.传承传统美德——“勤劳”和“尊老”。
“勤劳”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春节很多习俗中,都反映了“勤劳”这一点。如扫尘、贴对联,贴福字,包饺子等习俗,在家庭中,应引导孩子参与其中,以主人翁的精神践行勤劳的优良传统。
??“尊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春节拜年活动是春节文化内涵中“尊老”这一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春节,学生在向家里长辈拜年时,要郑重行礼,双手作揖,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福如东海。老人受到孩子的尊敬,更年高寿长。家庭氛围其乐融融,便会形成良好的家风,而良好的家风,也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孕育的“温床”。
2.传承传统思想——“仁爱”。
“仁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仁爱”表达的是亲善、和谐、爱人的思想。走亲访友时,应指导学生说些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祝福语,真诚地向亲友表达自己的祝愿,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仁爱”的传承。
3.传承交际习俗——“崇礼”。
在民间,礼仪以习俗的方式传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拜年时,我们常用“新年好”,“一帆风顺”,“万事顺意”,“身体健康”等传统用语,祝福别人,这表达了祝福者良好的愿望和温柔敦厚的传统礼节。而受拜者,既表示感谢之余,又将同样的祝福语回赠对方。在这礼尚往来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也学着大人一样祝福彼此,完美传承了中国人“崇礼”的交际习俗。
参考文献:
[1]《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2]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