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顾领月
[导读]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本身的掌握显得更重要,既要受之以鱼,又要受之以渔。
        顾领月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210038
        论文提要: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本身的掌握显得更重要,既要受之以鱼,又要受之以渔。其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分观念,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其二,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利用历史线索记忆,减少记忆头绪;利用地图直观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利用图象进行形象记忆。其三,学会比较,加深理解,通过比较能力的培养,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能力。其四,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辨证分析事物、人物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过于在乎学生知道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很少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对学生获得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强调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对现代学生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就依据平时历史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知识体系,纲举目张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阅读、自学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材料时很难有总局观、整体感,注意不到课题与各子目之间的总分关系,以及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会支离破碎,不能成为整体,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记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先讲授新课时,先把课题对子目的统领作用,它们之间的总分关系介绍给学生,这样,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把握事件从整体出发的能力。如在讲“开元盛世”一课时,教师指出,课文的两个子目(“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来说明盛世景象的,而两个子目之间也关系密切:“开元之治”是说当时政治清明,这也是“盛世经济繁荣”的前提。“盛世经济的繁荣”又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更小的子目,它们之间亦是紧密关联:农业的发展使手工技艺比以前更先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样,授完新课,使学生感到子目环环相连、层层推进,对“开元盛世”的表现一目了然。
        二、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要求较高,而枯燥、机械的记忆,别说中学生,就连成人们也感到头痛。中学生兴趣多于理智,形象多于抽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尝试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获得记忆的方法,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是受益匪浅。
        1、利用历史线索记忆。“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线索寓于过程之中。”如记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教科书多次提到,如分散记忆,就显得杂乱无章,势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要求学生以经济重心南移为线索,在书中找出南移的开始、经过、完成及社会原因。

这样,把知识点串成线,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点的整体感,前后知识也不会脱节。再如,科举制在隋、唐、明、清时都有所涉及,且跨度较长,教师也可以以科举制为线索,剔出相关的历史信息,删繁就简,使学生对科举制的产生、发展、消亡整体过程清清楚楚,并使前后知识衔接,减少了记忆头绪。
        2、利用地图直观记忆。中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相对较弱,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重视文字,而对地图的运用是不充分的,有时甚至形同虚设。实际上教科书中的每一张地图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对辅助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利用地图加强知识的直观记忆。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可有效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先指导学生看懂右上角的图示,然后由学生自己依据地图边看边讲:有哪几方面红军的长征?从哪里出发?突破敌人几道封锁线?渡过哪几条江?越过哪几条河?在哪些地方进行了会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在不自不觉中了解了长征的路线,初步领略了长征的艰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学会比较,加深理解
        掌握历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比较。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学生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异同点的比较,全面、精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所以,比较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在讲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时,可引导学生从中央集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封建王朝都注重从哪些方面加强王权,巩固统治,也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分析、归纳能力。
        四、培养应用、分析能力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生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中学生一般都不具备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事件、人物,往往就事论事,缺乏史论结合,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相应注重方法的传授。
        1、史论结合。教科书中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些成熟的观点、结论。“论”从何出?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人物行为活动上去找,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每一个重大影响都要求学生找到是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造成的,使学生把论与史紧密结合,史论不分离。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同样如此,如评价秦始皇,让学生依据史实,明确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中,哪些是功,哪些是过,相应的应给予怎样的评价。
        2、辩证分析。中学生对事物、人物的判断、评价,往往以简单的好坏来区分,这是不准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如在讲洋务运动的评价时,应引导学生从消极性和积极性两方面去分析: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梦想的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评价历史人物,也要求学生结合他们的历史行为,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客观、全面地分析、评论。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在平时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的指导,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学生就会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学会学习,也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