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李智
[导读] 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李智
        南宁市鑫利华小学
        摘  要
        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本文不仅分析了《大江东去》的词、曲创作背景和内涵,而且对青主创作此歌曲时所用的演唱方法、节奏和处理情感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能够使得广大音乐教育者更好地学习该歌曲,进而为此类作品的分析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良好借鉴。
        
关键词:青主;《大江东去》;演唱方法
引  言
        《大江东去》是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被认为是青主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创作的,他借助怀念古人的方法抒发了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能的迷茫。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我国也处于革命刚刚失败的阶段,青主触景生情,与苏轼当时的情感形成了有力的共鸣。青主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合适的西方创作技法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
        《念娇奴·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他借助怀古抒发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恰逢国内格局大变,那时、那地、那景于无意间激发了青主的创作欲望。《念娇奴·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和《大江东去》厚重曲调相互结合,为后来者谱写了一首富有历史内涵而又与众不同的歌曲。
1.选词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以后创作的。在苏轼信心满满希望一展胸中抱负之际,苏轼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重大反转,猝不及防被贬使得苏轼生出了人生如梦的迷茫与感慨。当时的他睹物思人,将自己与周瑜比较,进而发出深深地叹息。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对壮阔的江上美景的描述引出对古代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周瑜的赞叹。“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壮阔雄奇的景色使人振奋,在此时此景下,作者很自然地引发对“豪杰”的感叹。风景的壮阔为“一时多少豪杰”做了最完美的铺垫。词的下半阙承接上半阕对豪杰的描述,对周瑜当年的意气风发做了深刻描述。遥想周瑜当年指挥万千大军抵御数倍于己的曹军,并火烧赤壁使得曹军灰飞烟灭。正值青春年少的周瑜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而作者苏轼人到中年仍被贬他乡,两者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的迷茫。
        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借助了这首词磅礴的意境以及其所带有的深刻内涵,但是却没有局限在苏轼的那种迷茫中,他用高超的技巧不仅塑造出特殊的音乐形象,更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身那种对进步的渴望。
2. 作曲的背景
        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接受了很多的西方文化和思想,这时在音乐领域产生了多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早期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正是这时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它将西方歌唱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古代诗词为词,用西方的谱曲方式创作曲,词和曲的结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此时,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艺术歌曲,而不是单纯地对西方的模仿。《大江东去》在后续的演唱中陆续的加入了中国传统的歌唱技巧,摆脱了单纯地对西方发声方法的模仿。
        1912年,青主受到民国政府资助留学德国。留学期间,青主在主修法律的同时兼修作曲等音乐课程。此时,他学习了与中国作曲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就包括使用优秀诗作做词的艺术歌曲。这种歌曲由于其本身词的深刻内涵加上与众不同的节奏为作曲家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借古人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1920年的青主在一次聚会泛舟之际睹物思情,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报效国家。也正是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大江东去》产生了跨越世纪的关系。
二、《大江东去》的演唱和情感分析
        《大江东去》这首歌曲跟词的结构是一样的,可以分为两部分。整首歌曲饱含着强烈的感情,作者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尤为出彩的部分就是作者对整体结构的独特布局以及对节奏和调试的把握,这些都展现出了这首歌曲独特的魅力。歌曲在开始之初,作者直接运用与众不同的动机,不加任何的其它乐器演奏,使得整首乐曲在开始之初就铿锵有力,并且这种节奏在整个歌曲中多次重现,使得歌曲显得磅礴大气。例如,在歌曲中首次出现“卷起千堆雪”时,这种铿锵有力的动机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首歌曲的大气磅礴之感。同时歌曲的最后也出现了这个动机,与歌曲的开始遥相呼应,增加了歌曲紧凑和节奏感。
        歌曲的第一句体现出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与激情,为整首歌曲奠定了豪迈的基调。因此演唱者在表演第一句时要节奏缓慢逐字逐句地将歌词唱出,特别是在最后收尾时,词要与曲调相融合,切勿仅仅为了追求豪迈的强调而本末倒置。这一句由眼见的大江滔滔的实景延伸到对千古英雄的思考,声调也由激昂逐渐转向低沉,进而引发人们对接下来的歌曲的思考。“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要尽量连贯且语速需要不断增快,声音的强度也要越来越强。层层叠叠的重音和不断高亢的旋律,将原作的人物情况和时代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强调了三国时期虽为乱世却人才辈出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暗示了苏轼所处境遇的悲凉,一明一暗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交代的清晰明了,在对比中烘托了苏轼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境遇。在遇到休止符的时候,演唱者的气息也不能够直接断开,可以依靠深呼吸来完成。并且此时可以将后面的词的夸张程度加大,这样就可以在效果上起到延长气息的作用。而这一句的伴奏是使用钢琴进行的,采取了顿音的手法使得伴奏能够跟歌词完美的相融合。

接下来的紧张的伴奏将人们带入下一句的意境之中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将自身对赤壁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感情融入到里面去,但同样也不可以声嘶力竭用力过猛,用连续的气息和声音强度的变化描绘一幅壮美的画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由上一句的景过度到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中去,自然而然的引出下阕的内容。上阙中将旋律和原文的语义精密结合在一起,是演唱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首歌的下阕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与上阕的激昂豪迈不同,这一部分更加缓慢而流畅。上阙主要是对时代环境的描述,而下阙则主要体现人物关系和自身处境。深沉的声音揭开周瑜建功立业的画面,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该充满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赞叹。这个过程的声音强度不需要变化太大,但是整体来讲也要保持在一定的力度以上,正是因为此时的旋律的平稳,也从侧面表现出周瑜自身所处境遇,同时也铺垫了其郁郁而终的人物结尾,周瑜的故去是时代环境所至,同时他作为江南利益集团的智库,如果其并未英年早逝,三国时期的军政故事必然会改写。可一切都是事与愿违,周瑜的一生并未出现激昂的大起大落,历史的车轮并未给其留下浓郁的印记,从而表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当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物事迹的介绍,这几句的演唱过程中也要保证足够的流畅度,即气息要保证流畅且不出现断点。最后苏轼回归现实,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嘲和感慨,表现出他对现状的无奈。此时的苏轼只有通过梦回故乡,才能看到故乡的美景,也是只有通过梦回故国,才能与故乡的英烈仁杰产生神交。自古便有无数的先贤壮志未酬却又身怀故乡,此时的苏轼可切身的感受到这种悲凉的氛围。
        正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作者那种壮志未酬的心情,演唱者的演唱力度应逐渐减弱,演唱速度也慢慢降下来,必要时需要使用轻声的方法处理这一句词。但是虽然这一句的力度将下来,演唱者却不能表现的有气无力,这其中的平衡需要好好把握,既能够表现作者的无奈,又不能太过颓废。虽壮志未酬,但依然坚持着心中的理想,在困苦无助的时代环境中,寻求可以发挥自身价值和力量的方式,这是对自身价值的所在,也是宣泄自身的无助,虽壮志凌云,却无施展拳脚和抱负的空间和环境,是对时代的控诉,是对历史的感叹,同时也是对自身境遇的悲哀。最后一句前面伴奏时断时续,且伴有休止符,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后面则出现高音的转折,体现出作者恢复那种豪迈的感觉,此时与歌曲的开端遥相呼应。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尤为重视此处的力度调整。
三、《大江东去》的意义和启迪
        《大江东去》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该歌曲在选词、词与曲的融合、伴奏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青主将古代诗词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融入到特殊的作曲方法中,通过新的演唱模式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同时《大江东去》的喜剧色彩比较浓厚,这种朗朗上口的叙述性唱法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为后续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演唱者在演唱这一首歌曲时需要在把握歌曲本身丰富内涵的同时用西方的唱法将歌曲演唱出来,这种开创性的风格使得歌曲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渲染力和层次感。
        而在该作品创作之初,青主并未一味地去追求作品的创作,而是不断地积累新的作曲技巧并深刻的解读诗词的内涵,当这一切都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某个特定的环境、时间使得青主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作品的创作。《大江东去》作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也让他的文化价值更上一层楼。在原著中,苏轼感怀江山时代人才出的情景,同时表达思念故乡故国很厚的历史底蕴,用公瑾代表三国时期的仁杰之士,用小乔英姿代表故乡立志的人文环境,用惊涛骇浪和雪景代指故乡的美景。而这些美景仅仅存留在苏轼的记忆中,一尊酒杯凸显出现时与理想存在巨大的反差,从反差对比中凸显出苏轼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眷恋,而这种眷恋却始终萦绕在苏轼内心,直至终老并未得到实现。反观《大江东去》中,通过节奏高亢和舒缓的对比,用韵律的变化代指当时作者的所知、所见、所感,试图将歌曲的氛围与原著的氛围相融合,为观众和听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意境,使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和身历其境的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副歌部分借用原著中的语言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致敬。在我国古代,诗歌和词曲都是可以进行演唱的,而随着朝代的变更和时间的推移演唱唱法和演奏技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今日作者又将古诗文重新赋予了节奏和韵律,让其再次可以通过演唱的方式呈现的观众和世人面前,这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古代先贤的膜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其还具有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因此,创作艺术歌曲,雄厚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作艺术歌曲时要选择内涵深刻辞藻优雅的诗词。好的诗词往往带有作者内心的深刻情感,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当然选择诗词时还要选择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往往能够更加容易的被听众认可。同样,一味地闭门造车也是很难进步的,只有走出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体验生活,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才能创作出令大家满意的作品。
结  论
        《大江东去》作为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它将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与西方的技法相结合,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它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青主把西方优秀的技法引入到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它的创作是我国音乐飞速发展的体现。同时,它的出现也为我国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积累。这首歌曲的内容本身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寓意;同时其曲节奏多变、重点突出使得歌曲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丰富的歌曲演唱形式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歌曲更加深刻的内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作品及演唱分析[J]. 歌海, 2013(6):48-50.
[2]周飞.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演唱研究[J]. 北方音乐, 2016, 36(4):143-143.
[3]姬海冰. 论歌唱前的案头准备工作——兼谈《大江东去》演唱解析[J]. 美与时代月刊, 2005(11):52-53.
[4]朱峰玉. 由《大江东去》的演唱谈歌曲的意境[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120-121.
[5]罗琪娜. 《大江东去》版本读解与演唱诠释[D].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6]毕海燕. 中西音乐交融的硕果——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开端[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2004(3):77-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