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枫婷
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中心小学 511300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非遗“朱村鸡饭”技艺与小学剪纸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剪纸课程为切入点,整合本土文化,围绕“朱村鸡饭”文化开展的具有特色的剪纸教学活动。剪纸艺术洋溢着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朱村鸡饭”所寄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却有共同的寓意。积极将“朱村鸡饭”文化与剪纸文化相结合运用于校本美术课程中,是有意义的创想并可以付诸实践。
【关键词】朱村鸡饭 剪纸 融合 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1)关于“朱村鸡饭”技艺
每当提起“朱村鸡饭”的时候,朱村人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作为历史悠久,深受朱村人民喜爱的朱村鸡饭,2020年成功跻身于广州市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仅是传统的制作工艺,更应该专注于它的历史传承性、民族性、精神性的价值。非遗的精神价值要远远大于其物质价值,非遗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对人们内心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朱村人民离不开“朱村鸡饭”,无论是他们的饭桌还是心灵,这道美食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不仅仅作为一道美食而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让朱村人们对它产生依赖感和自豪感。
制作“朱村鸡饭”的两大特产是本地走地鸡与丝苗米,本地人民认为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敬畏自然并且勤劳勇敢的朱村人才能养殖出本地靓鸡和飘香的丝苗米,“朱村鸡饭”体现的是过去人们的勤俭、朴素的高尚品德,这些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所以“朱村鸡饭”是本土精神文化的精华,是本土劳动人们勤劳朴素的结晶,将“朱村鸡饭”引进校园校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决定。
(2)关于剪纸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剪纸中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纸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寄托了人们企盼幸福生活的美好寓意。开设剪纸课程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美术涵养。
二、“朱村鸡饭”融入小学剪纸课程的教学意义
本校是增城区朱村街的中心小学,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学校,位于朱村街的中心地带,感受着乡土的悠悠文化。本校学生1500人左右,是朱村街内占地最大,人数最多的学校,课程的开展影响可以达到最广。剪纸艺术洋溢着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朱村鸡饭”所寄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却有共同的寓意。所以积极将“朱村鸡饭”文化与剪纸文化相结合运用于校本美术课程中,是有意义的创想并可以付诸实践。
(1)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与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乡土情怀,使他们具备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开展,让“朱村鸡饭”文化与剪纸艺术都“活”了起来。美食文化可以挖掘当地人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朱村鸡饭”与剪纸作为本土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本土文化。
(2)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的学习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各色具有“朱村鸡饭”文化内涵的剪纸图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积极发挥剪纸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感受美和创造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与课堂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本土文化与剪纸,形成全方位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与知识积蓄能力。在学生学习剪纸的过程中,由于剪纸教学的特性,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通过课程实现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朱村鸡饭”是本土文化的精神,是勤劳与俭朴的结晶,而剪纸教学的本质在于艺术的传承发展。两者历史悠久,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出现了断层,学生对这些民俗精华“不感冒”。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碰撞与传统文化的日渐消退。综上所述,让民俗文化艺术融入美术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是能实现精神与文化的传承的。
三、“朱村鸡饭”文化融入剪纸课堂的教学实践方法
(1)发掘出“朱村鸡饭”的美食文化资源
“朱村鸡饭”是一项美食制作技艺,在锅中将鸡肉与米饭烹饪创作的过程,而剪纸的创作方式是剪刀胶水等平面物体。“朱村鸡饭”给剪纸课程带来了很多灵感,为了把这课程在校园中推广传承下去,我们就深入挖掘“朱村鸡饭”中的元素资源,并把它转化为各种学生可以接受的事物,如活泼可爱的走地鸡、生机活力的丝苗大米、承载美食的碗,这些都保留着乡土文化的记忆符号。所以我们总结出来“朱村鸡饭”中的三大原始素材——走地鸡、丝苗米、公鸡碗,把这三大资源转化为剪纸符号,让学生通过学习,直观而鲜明感受本土文化。
(2)确定剪纸技艺形式
剪纸的根据种类来分可以分为:单色剪纸、折叠剪纸、撕纸、剪影、彩色剪纸、立体剪纸等。如果把每个单项剪纸再细分,有更多的剪纸分类,如:把彩色剪纸细分,就有:点染、分色、套色、填色、衬色和拼色等。剪纸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本校的学情出发,我们选择了单色剪纸和折叠剪纸来进行教学,力求用最简单的材料创作出最丰富的作品。接着我们在从单色剪纸和折叠剪纸中选择了学生易学的剪纸样式进行整合,确定了六种剪纸方式:单副剪纸、对称剪纸、团花剪纸、正负形剪纸、层叠剪纸、二方连续纹样剪纸。
(3)资源整合,实践课程
①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朱村鸡饭”中发掘的几大元素,把剪纸课程分为:走地鸡主题、丝苗米主题、公鸡碗主题、组合创作四大主题课程。接着把剪纸的形式再做分类分为:单独剪纸、对称剪纸、团花剪纸、正负形剪纸、层叠剪纸、二方连续纹样剪纸。我们可以课程设计如下(图1):
.png)
(图1)
主题列为四种,剪纸形式列为六种,我们就通过思维导图编排出二十四节“朱村鸡饭”特色剪纸课,如:鸡主题的单幅剪纸、鸡主体的对称剪纸、鸡主题的团花剪纸……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剪纸课程的形式和主题也变得多样化。
②课程编排循序渐进
我们以岭南版美术教材为参考,把每个年级会涉及到的剪纸手工类课程整合分析发现,二年级的剪纸课程有《大花瓶》、《有趣的剪纸娃娃》,这些剪纸内容是对称剪纸,所以我们把对称剪纸的教学安排在二年级。学习完教材中两节剪纸课后自然扩展到“朱村鸡饭”主题类对称剪纸教学,降低学生一下子学习多元素组合的剪纸带来的难度,让课程学习层层递进。通过此实践方法发现学生能很好的接受校本编排内容,我们将此方法继续实践于其他年级,如四年级在学习完《家乡绿梦》后,过渡到学习“朱村鸡饭”中稻谷主题类二方连续纹样剪纸教学(图2)。我们把编排好的课程分到每个年级中进行教学,每个学段都能接触到“朱村鸡饭”剪纸课程。
.png)
(图2)
③巧用教具,增强课堂效果
这里的教具指教师示范的剪纸作品和教材(图3)。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化的教学,特别是操作极强剪纸课程,教师作品的巧妙使用展示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掌握剪纸。每节课积极给学生创作优质的剪纸作品,还能锻炼教师的剪纸素养。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电教平台的广泛使用,教师都习惯上课用PPT教学时,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学生只能关注本页的教学内容,有时回忆前几页的内容需要重新翻看,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遗忘。教材是学习内容的精华浓缩,包含了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优质的教材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知识脉络,加强记忆。我们把编撰的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打印成单页图片,过塑保管,每节课发给学生相应的学习内容。既节省成本,又可以循环使用,特别是课程还在不断实践修改阶段中,便于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
.png)
(图3)
(4)根据学情提出剪纸活动要求
在学习剪纸活动的初期,因为本校的学生基础素养相对薄弱,对剪纸活动的比较陌生,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力求在初期的学习能掌握基本的剪纸步骤。在学习剪纸活动的中期,学生有一定的剪纸基础,可以独立完成剪纸,手脑协调手部操作细致不够,本阶段要以“大”效果,“粗”外形为主,细致为辅。到了学习剪纸的后期,学生的剪纸活动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本阶段的要求以细致为主,要求学生把各种素材整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5)创设情境剪出情感
情景创设对一节课至关重要,承载着家乡情怀的剪纸课不仅仅是一节技艺课更是一节民俗文化课,学生通过教育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把家乡文化贯穿课程始终,让学生始终在这一情境中创作,培养他们的家乡情怀,不仅感受更深层次美食文化,还能领略剪纸风采。同时每节课让一位孩子分享下家乡的故事或人文或建筑,在分享中对家乡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把这些素材转化为知识储备,为日后课程的深入发展提供基础。
(6)创建社团文化传承
本校是农村学校,有32个教学班级,但是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超过两人,对于剪纸这类操作极强的技艺,社团的开展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的剪纸课程为了照顾大部分的学生,有时会满足不了部分的优秀学生或者热爱剪纸的学生,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部分学生的技艺,加深学生对“朱村鸡饭”文化的深入发掘。我们积极创建非遗社团,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剪纸这种操作性强的手艺,低年级的同学常常会有不会剪,剪错的情况的情况,社团中人数多,每人遇到的情况又不一样,高年级与低年级结对帮扶,可以加深合作的友情,又可以互相提高各自的技艺,力求在学生中把文化传承下来。
四、抱团发展文化推广
“朱村鸡饭”作为本土文化精华,我们不能把这一项非遗技艺仅仅作为一道美食推广,我们更应当成文化推广出去。激发“朱村鸡饭”美食技艺的活力,最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利用学校宣传栏,文化长廊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校孕育在浓浓的艺术气息中。同时,定期把学生作品印制成宣传小册子,派发给家长欣赏,提交家校互动沟通。
此外,在朱村街范围内大大小小有近百家饭馆,其中有很多本地著名的老牌“朱村鸡饭”饭店,非遗“朱村鸡饭”作为一道特色美食,和传统的粤菜菜系比,显得实力弱、规模小、成本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时非常脆弱。“朱村鸡饭”作为增城非遗,以本土文化的身份要传承和发展下去,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抱团发展。把印有学生作品的宣传册提供给饭店展示与派发,当广州食客来朱村品尝美食时,也能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来感受本土文化魅力,让“朱村鸡饭”走出朱村,走出增城。从而激发“朱村鸡饭”美食技艺的活力,最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
五、思考与经验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成小学美术剪纸课程教学资源是可行的,而且很有必要,特别是“朱村鸡饭”还被列为了本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很值得研讨的课题。在本次研讨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践课程,反复修改调整教学内容,编撰课程教材。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朱村鸡饭”美食的推广,在学生中树立了家乡美食的形象,从而培养了乡土情怀。学生们受到了美食文化的熏陶,在品尝美食时不只是停留在"吃"的层面,同时还有思考与审美。学生们在了解增城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也増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课程的开展使他们具备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思考“朱村鸡饭”文化与“剪纸”技艺的传承,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传统意识和本土认同感,努力探索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美术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