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芬
舟山旅游商贸学校 316103
【摘要】 基于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地方旅游产业对综合素养人才的需求,将核心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育贯穿于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始终,按照旅游专业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整合各专业师资及课程,注重内容跨界,引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多元融合 地方特色
一、开发背景
2017年《浙江省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出:“我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也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而核心素养的具备,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具体培育和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构建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系统化”与“融合性”的“职业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整体化提升,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转变单一学科知识点或单一技能为中心的职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专业划分,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优化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与企业、行业的互融共通,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多元融合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开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
立足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旅游专业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探索“一主体三维度六课程”课改模式,即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体,以“多元选择、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三个维度为核心理念,以“人文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企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六个校本化课程为途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开发内容
(一)专业拓展课程
依托“专业+”,推进跨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1.“旅游专业+烹饪专业”, 完成《舟山本土中式菜肴营养配菜与制作》、《西点制作工艺》课程;
2.“旅游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推进旅游电商拓展课程《跨境电商》、《C2C旅游淘宝攻略》;
3.“旅游专业+ 财会专业”,完成《旅游财务一本通》拓展课程;
4.“旅游专业+外语”,完成旅游外语校本课程《travel in putuo》、《出境导游英语》。
(二)人文素养课程
积极推进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如《艺术鉴赏》、《形象管理》、《舟山咸话》、《经典颂读》、《论语导读》、《二十四史名篇》、《国画》、《书法之美》、《工匠精神》、《电影文学鉴赏》、《实习实训安全管理》、《7S习惯养成》等素养课程,完成3门心育课程《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游戏我快乐》、《遇见心理学》,完善课程资源并逐步开发相应校本教材。
(三)创业创新项目课程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普遍发展的大环境下,依托舟山市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发展背景,在专业跨界融合背景影响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旅游专业与电商专业、烹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创新思想、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推进《海愉味》、《村游宝》两大创业创新项目。
(四)地方特色课程
课程设置围绕舟山群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地方旅游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开设《舟山锣鼓》、《普陀旅游英文版》、《走进舟山渔文化》、《舟山咸话》、《舟山船拳》、《舟山本土中式菜肴营养配菜与制作》、《舟山美丽乡村游-普陀篇》、《舟山乡贤》、《普陀旅游微电影》,现已全部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
(五)校企合作课程
全面推进“点面结合、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课程(见表3-1),重点开发舟山地方改良菜与创新菜制作、鮸鱼十八吃制作、带鱼三十吃制作、舟山四季菜谱等课程。
表3-1 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png)
三、建设举措
(一)“专业+”跨专业融合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结合浙江省新课改要求,坚持“首岗适用、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托“专业+”, 即“专业+专业、专业+文化课”概念,通过专业间、学科间的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内容的建设,以学校重点专业旅游专业为基点,“旅游专业+烹饪专业”,“旅游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旅游专业+财务专业”,“旅游专业+外语”等,组建跨专业学科团队,开发多元融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多元成长提供路径。
(二)校企合作共育共建,构建产学融通互动共赢育人模式
深化“企业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证、岗直通定向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根据选择性课改体系和课程学制框架,构建“五位一体”的校企融通岗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点面结合、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1.名厨进校园,课程教学实战化。学校依托舟山市餐饮协会启动“名厨名家进校园”大讲堂活动,邀请舟山市名厨、烹饪名企业家到校为学徒授课,制订两年教学活动方案,通过名厨论坛、厨师长大课堂、访谈等形式,以他们奋斗经历、高超技能、成功案例来影响学校的年轻学子,以工匠精神为初心、以提升技能为目标,实现双元育人。
2.项目进课程,课程内容任务化。学校与高家庄餐饮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菜品研发团队;同时引进郭金伟大师工作室,重点开发地方特色名菜:《舟山地方改良菜与创新菜制作》、《舟山鮸鱼十八吃制作》、《带鱼三十吃制作》、《舟山四季菜谱》,以课程资源形式系列化呈现舟山菜肴特色,推动舟山餐饮发展。
3.开设企业教室,生产教学一体化。选定舟山海中洲国际大酒店、冠素堂开设“企业教室”,按照酒店企业“用工季节性”时间,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课程教学,将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以理论课程和项目任务的形式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完成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的企业教室课程教学实践流程指导。
(三)以项目创建为载体,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1.省中职创业创新实验室项目——“海愉味”。我校“海愉味”创新创业实验室努力从整合跨界的视角出发,以旅游服务专业为载体,做好海洋旅游的推荐者;以烹饪专业为基础,做好海美味的创造者,让人品尝不一样的味美;以电商专业平台,做好海洋旅游的销售,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洋旅游创新创业的实践者。
2.创业创新项目-村游宝。村游宝分为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两个部分,分为用户、系统、软件反馈三个部分。主要提供美丽乡村(渔村)景区介绍、旅游攻略、旅游114、交通信息、旅游商城、在线社区、在线客服等服务,倾力打造舟山旅游一站式服务。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程研发质量
1.名师引领,建设优秀团队。建设好专业教师团队,特别是打造好虞燕芬名师工作室、引进郭金伟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此基础上搭建教师梯队式成长平台,稳步推动专业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两大联盟共建,搭建成长平台。重点搭建校际同盟和校企联盟两大共同体。校际同盟,即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开发共建项目,推进资源共享,通过校际间的资源共建、经验分享、成果共享、实践系列研修活动项目建设,促进联盟作用的发挥。
3.项目推动,促进教师成长。项目建设过程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为此学校将依托名师工作室、高水平专业建设等契机,推动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信息教学推广、旅游文化研究、专业实训深入等项目的建设,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出成果,促进专业教师再成长。
四、建设成效
(一)构建契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多元融合校本化课程体系
学校应学生成长需求而生,把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核心工作,开发实施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达成学生培养目标的校本化课程,通过空间与时间上的多维聚焦式课程统整,重构高度契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多元复合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二)教师科研能力有效提升,校本教材多项出版或获奖
自旅游名专业建设以来,目前学校已经完成开发的校本化课程有31门,开发相应校本教材20本,其中已出版4本,获市级奖项15本,获奖的教材充分展示了学校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成果,有力推动了学校课改的进程,丰富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
(三)助推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1.毕业生升学就业率高。近三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达100%,对口率达到98.1%;单独考试近三年上线100%,旅游本科上线率进入全省前十强;五年制升学率达90%,远超省平均升学率。
2.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显著。①参加职业能力比赛共获奖71项,其中国家级获奖9项、省级22项、市级40项,②学生参加核心素养比赛如文明风采、体艺类、征文等共获奖31项.
(四)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长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育人目标,对接核心素养。将课程建设的实施研究与学校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特色创建等工作有机融合,把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作为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让课程规划的编制、实施、反思与持续完善的过程成为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使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提供专业课程支撑,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企业、学校互动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结合舟山地方特色,研发了与企业接轨的校本课程系列,餐饮协会、企业将学校作为资源的汇集地,委托学校继续开发本土菜品。目前为止已共同开发完成60多个品种的本土创新菜和改良菜品获好评,同时学校获评“建国70周年·浙江餐饮业”烹饪教育贡献奖,再一次印证了学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成果。
虞燕芬 1973年12月,女,汉族,浙江岱山,大学本科,高级讲师,教务处主任,研究方向(课程改革),邮编:316103,单位:舟山旅游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