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光
四平广播电视台 136000
摘要:电视新闻特写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被广泛的应用,是普通电视新闻效果所不能比拟的。它是从人物或事件的某一个点或局部的放大,没有其它电视新闻的大而全,能集中展现人物或事件的某一部位,使其达到普通电视新闻宣传所达不到的效果。要想娴熟运用电视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我们就要了解电视新闻特写的的基本要求、特点等.从“特写”的基本概念入手,来全方位地了解特写的基本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特写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关键词:电视新闻特写;特点;布局谋篇
一、“特写”与“电视新闻特写”
要想深刻细致地理解好“电视新闻特写”的概念,我们就要从它的源头入手,找出“电视新闻特写的概念的由来,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特写”,它的含义是什么?
(一)“特写”概述
从特写的基本解释来理解,首先,它是报告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从文字的角度来理解的,使用描写的手法,把人物或事件的某一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但是无论怎样描写或刻画,都不能离开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性
其次,它是从图像的角度来理解特写的,是一种拍摄手法,这就是图像上的特写。从这两点来理解“特写”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特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一个是文字上的特写,另一个是图像上的特写。
(二)“电视新闻特写”概述
对于电视新闻特写的理解,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是先有电影后有电视的,所以,电视新闻的拍摄手法和解说词的运用基本上都是来自电影。所以,电视新闻特写这种写作形式也是来自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法。以文艺手法写所报道的人物,再现场景和气氛,使之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求完全符合事实,不容许虚构。亦为文学体裁,是报告文学的形式之一,写真人真事,可以在细节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那么,电视新闻特写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其次,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然后,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总之,电视新闻特写就是利用电视的手段,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文无定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殊的一面,但本文只从大众的视角或者正常情况之下的电视新闻特写着手。尽管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我们也不必纠结,什么事情都应该与时具进,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但总要有一个原则,不然就不会有特写、短消息、长消息之分。从新闻特写的概念到新闻特写的两个例子,笔者尽量在还原电视新闻特写的本来面目.
二、电视新闻特写的运用处理
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运用电视新闻特写的这种新闻体裁,笔者结合在实际采访工作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下面这篇稿子是笔者在2016年国庆期间采写的一篇《欢度国庆祝福祝国》的新闻稿件,其目的是为渲染国庆期间的喜庆气氛,反映出国庆期间人们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集中体现出广大市民的一种家国情怀,反映国庆期间仍然坚守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祝福和期盼,其中内容节选如下:
个体老板(同期声)“在我们的祖国母亲67岁生日到来之际,祝愿我们的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路子越走越宽,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饭店经理(同期声)“四平是三代皇后的故里,我祝愿四平的满族旅游事业越来越好,也希望满族文化饮食能在四平有一席之地,同时也祝愿我们的四平能够像我们祖国一样,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
小学学生(同期声)“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大声的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我们永远爱你。”
市民(同期声)“国庆节到了,这是全国人民欢天喜地的日子,全国人民都希望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希望我们的人民永远健康幸福。我觉得我们的祖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有了新的希望,大家都非常欣慰,我们的祖国必定走向繁荣富强。”
教师(同期声)“转眼间我们迎来了祖国67岁的生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欢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和祖国共同成长,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愿我们中华民族早日走向复兴。实现百年中国梦。”
工人(同期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生日快乐,人民生活越过越好,国富
就是这样的一篇极其普通的一篇新闻稿件,编辑在发稿子的时候,却把它改编成了新闻特写,要说改编却只是把题目改一下:《新闻特写:欢度国庆-祝福祝国》,编辑只是简单地在原题目上加上了“新闻特写”四个字,就使一篇普通的新闻稿子摇身一变,变成了电视新闻特写。
下面我们从“特写”的概念和特点上进比较和分析一下。
从“特写”的概念上比较和分析,它不符合新闻特写的概念。它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一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上的放大,而是分不同地点采访了8个人的同期声,与放大或缩小没关系,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它不具有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某一个点或局部上的放大,也就是说缺少细节。
从“特写”的特点上比较和分析,它不符合特写的特点。它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没有细节描写,与特写特点其一并不相不符。其次,虽然采访都是在现场进行的,但是没有或者缺少记者的直观反映,与特写特点b其二不符。最后,虽然人物的采访可以用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没有对细节集中、精细、突出地刻画和描写,也就起不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从而也不能对人物或事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很简单的电视新闻,却费了很大的劲进行了较复杂的比较和分析,其实,就是编辑对“特写”概念不清楚造成的,大笔一挥,加上四个字就成了电视新闻特写了。说实话,这篇新闻就是一片普通的电视新闻,与电视新闻特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三、“电视新闻特写”问题解析
上面的稿子不是新闻特写却硬改成了新闻特写,造成了明显的错误。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一篇电视新闻特写的稿子(《新闻特写——秋日里的特殊礼物》),虽然可以做成新闻特写,由于对新闻特写概念和特点不清楚,采写的新闻特写却不伦不类,在文字表述的逻辑关系上和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的运用上造成的错误,在新闻的感染力和新闻的效果上造成了不少损失。
其内容节选如下:“近日,塔子沟希望小学的张晓霞和她的小伙伴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四平xx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带来了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这让张晓霞和她的同学们兴奋不已。张晓霞在塔子沟满族希望小学5年级就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和奶奶相依为命。从一年级入学起,张晓霞就亲眼看着自己的就学环境从破旧的平房到现代化的高楼的变迁,四平xx公司对她源源不断地资助更加坚定了她“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心。”
塔子沟希望小学学生(同期声)“给我们送来了本子、词典、书包等文具,长大后我也要做向叔叔阿姨那样的好人。”
从投资捐建小学到赠学习用具、运动器材,大宇公司希望通过爱心善举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获取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带来便利,照亮贫困学子前行的路。
四平xx公司工作人员(同期声)“我们四平xx公司一直秉承着对培养下一代高度地重视”
同样是在国庆节期间播发的电视新闻特写的稿件,这篇新闻特写要比《新闻特写:欢度国庆祝福祝国》好得多,这篇《新闻特写——国庆节的特殊礼物》的新闻的毛病出在以下几点上。
(一)在逻辑思维上的错误
这篇电视新闻特写虽然没有导语,但是笔者认为电视画面+配播语言会更加增强电视画面视觉上的冲击力,这就要求首先要交代这篇新闻特写的主人公张晓霞的自然情况、生活状况等,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自然属性要交代清楚,上来就写赵晓霞收到礼物,会让电视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就是看不明白,这就是这篇新闻特写的逻辑思维的毛病。
(二)在布局谋篇上的错误
布局谋篇上的错误体现在最后一个同期声上,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多余的。题目已经写明白是新闻特写,文中也交代了是四平xx公司捐赠的,新闻的最后一段对捐赠的目的意义已经写的很明白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同期声就是多余的,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三)记者采访的不到位
在新闻特写里有表现喜悦或者悲伤情绪的一定要有特写画面,再加上表现喜悦或者悲伤情绪的语言和具有一定具象音响的语言,比如笑声、哭泣声等,让电视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使采访的同期声具有语言上的震撼力,只有这样我们采写的新闻才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就是在“这让张晓霞和她的同学们兴奋不已”后面加上采访的同期声,同时再给这句话配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的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孩子们幼稚的小脸上荡漾着的喜悦,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穿透力,而且也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四)新闻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较差
电视新闻特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穿透力,也就是说新闻解说词一定要精彩。凝练或者是点缀性、总结性的语言一定要有,在文中加上“关怀传递温暖,爱心点燃希望”这样总结性的语句,不仅增加了新闻的语言艺术性,而且也增加了新闻的感染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论
尽管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我们也不必纠结,什么事情都应该与时具进,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但总要有一个原则,不然就不会有特写、短消息、长消息之分。总之,电视新闻特写是电视新闻的一种体裁,从文字到画面都有它独到之处,但是文无定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殊的一面,但本文只从大众的视角或者正常情况之下的电视新闻特写着手。站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电视新闻特写常见的错误和写作技巧,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进步,以飧读者。
附录:
作者姓名:孙国光;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吉林四平;学位:学士学位;工作单位:四平广播电视台;职务:《三农新时代》制片人;职称:主任记者;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