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玉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中心小学 514741
摘要:教育质量是人基础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学习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学习品质、思维模式等素质直接或间接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小学教育不能唯分数论,要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培养良好习惯,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升学生自育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学校向内涵优质化发展。
关键词:转变理念;培养习惯;科学训练;家校社结合;优质化发展
教育质量不等同于教学质量,教育质量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人基础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学习品质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而教学质量以“分数”为标准,是教育质量中的一方面。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学习品质、思维模式等素质直接或间接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学校只强调教学质量,而忽略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三观”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如果为非作恶,那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小学生的各方面都处在萌芽时期,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教育是最佳的黄金期。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在学生的人生起步阶段要以培养好习惯为抓手,学生个体素质提高后,能影响同伴,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学校就呈现出团结奋进、拼搏善思的氛围,在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的校园环境里,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质量就得到整体提升并呈现良性循环。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方法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老师师德素养,更新育人理念,改变教学方法,这样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人格健全、道德素质良好,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
(一)加强学习,转变育人理念
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个体要师德高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转变育人理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1.结合形势,加强学习。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习总书记教育思想,学习《师道》《中小学德育》等教育刊物,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使教师明确自己不但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强化言行,榜样示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取决于教育者良好的习惯,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榜样,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我们要求教师深入领会习惯教育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老师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教师通过学习,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例如:不在校园内吸烟,不随便吐痰,不浪费水电,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跟学生一起阅读等等,在教师中形成“以人育人,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良好的师德和教风,老师用文明和敬业带动和影响学生的文明和勤奋。
教师通过讲解良好习惯的内容,育人理念也逐渐改变,“要想育人,首先育心”“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能成为宽容谦虚、自信大方的人”等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老师所接受,教师不再把所有精力放在表层工作上,而是开始注重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寻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完全摒弃了简单粗暴斥责的做法,杜绝因教师自身因素失误、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甚至产生挫伤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二)理念渗透,转变教学方法
理念决定行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行为的改变,老师们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策略”放在首位,“培养好习惯,才能高收益”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教师教学行为之中。在课堂上,以培养学习习惯为主,比如老师们根据所教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0—15分钟,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把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指导互相结合起来,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低效的教学方法,课堂高效了,学生肯学了,实现由扶到放,老师找到了上课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二、加强习惯教育训练,内化学生的行为
孙晓云教授讲到“培养习惯要讲点道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热情和主动性,习惯是练出来的,要加强行为的练习和指导。”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好的习惯,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因此,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习惯”训练是最佳的黄金期,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期,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道德素质和学习技能,如何进行训练,内化学生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具体做法是:
(一)编入课程学习。编写校本教材《“良好习惯”教育读本》,并把内容编入课程,进行每周一节的常态化教学,先学习具体“习惯”的内容,讲明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把“知”转化为“行”奠定基础。
(二)科学训练。班主任依据“习惯”教育的内容,从细节、情景、班科任结合和家校配合等方面对良好习惯教育进行系列化训练。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促进了学生产生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养和学习品质。
1.细节训练。在训练中,从最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常规习惯做起:如上课(写、坐、站)“三姿”的训练,先对学生说明训练的重要性:一是保护脊柱。二是保护视力。三是尊重老师。四是培养专注力。让学生明白训练的好处,学生训练时态度认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情境训练。学生好奇心强,为了提高训练的有趣性,把行为习惯化为直观的情境训练,例如培养学生主动问候的习惯,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外来嘉宾,进行情景训练;再如培养整理图书的习惯,先教整理图书的方法,然后特意把图书弄乱再让学生整理等。通过情境体验,培养了学生礼貌和整理的意识,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班科任结合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全员、全方位指导和监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行的训练,在此内容的训练课结束后,要求体育老师带学生排队上下楼梯时,也要进行靠右行的训练,在常态训练中检查了训练效果。各学科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写、坐、站)“三姿”做得不正确,上课回答问题声音不响亮、作业书写不工整,都要进行指导。全员参与指导和监督,促使学生尽快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一到二个级进行展示活动,邀请家长观摩,班主任参与评价,效果良好。
4.家校配合训练。家庭是孩子进行“习惯”教育的第一课堂,良好的习惯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孩子上学要跟长辈道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去上学了,再见!”放学回到家,要对长辈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在家,整理自己书包和图书,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长辈不舒服,要有主动问候,端水送药等行为。家校配合训练既避免学校严,家里松的现象出现,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循序渐进训练。循序渐进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主要培养听、说、读、书写、阅读、讨论、质疑、审题、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每个训练内容都提出目标,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 比如一年级的听、说、读训练。训练的方式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的循序渐进式进行训练。
第一步:老师挑选课文中某一段话的1—2句内容,老师读、学生先听再说完整,学生不能漏字或加多字。(老师了解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步:当学生掌握方法后,学生挑选课文中某一段话的1—2句内容,学生(一个同学读给另外一个听,然后再说完整)。一个同学完成后,换另外一个同学同样操作。(两个学生互读互听互说,起到巩固的作用)
第三步:家长挑选课文中某一段话的1—2句内容,家长读、孩子先听再说完整。(家长了解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训练,良好习惯得以强化、巩固,促使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达到知行统一,道德素养和学习品质得到逐步稳定,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做到全方位育人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教育在时空上出现断裂,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趁机渗入提供机会,学生成长需要“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己、挑战自己、自育自学,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提高家长素质, 转变家长育人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要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家长。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和人生观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优质的家庭教育,但他们大都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指导方法。我们通过家访、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培训等形式,采用电话、校讯通或微信群与父母经常进行沟通,宣传和渗透“习惯”教育内容,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家长认识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着想,主动与学校共同协商做好学生“习惯”教育工作,慢慢地转变“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自己赚钱重要”的错误观念。
(二)利用多元性评价机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好习惯要持之以恒地训练巩固,更要通过评价达到知行统一,罗伯特教授说过:“儿童发展中期,他们开始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那如何去巩固良好习惯,达到知行统一?我采用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学生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反馈”多元性评价机制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家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比如,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每周都有家长评价,评价机制中“家长反馈、评价”,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情况更加了解,特别是留守儿童,利用“微信”的功能,让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能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让因爱上网,沉迷手机游戏而影响学习、因喜游泳而不注意安全的“问题”学生得到较好的控制。再如,公交车的司机反映学生乘坐公交车的现象,学校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对没有排队上车、在车里大声喧哗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及时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多元性评价机制的教师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各项品德活动,帮助学生随时调整和改进行为习惯,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家长和群众的评价更加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多元性评价科学的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全部相得益彰,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以人育人,快乐成长”工作总思路,推动了“习惯教育,幸福一生”德育理念的深入,转变了教师育人理念,学生身心健康、阳光自信,人格健全,奋发进取,学校校风、学风良好,整体提升了教育质量,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3项省级容易,6项市级荣誉,27项区级荣誉,2018年,《南方日报》刊登了学校管理经验,学校向内涵优质化发展,成为社会赞誉、家长认可的乡镇学校。
作者简介:
李秀玉(1970年1月),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思想品德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