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杨桂凤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对外界好奇心极强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引导学生个性养成培养行为观念的关键时期。
        杨桂凤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凤凰小学   3640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对外界好奇心极强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引导学生个性养成培养行为观念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将科学理论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性教学,这样创新的科学课堂使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学习潜能都能够被激发,帮助科学课堂实现全面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趣味性;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帮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更自主地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融入趣味性,在这样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构建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发展进步,帮助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小学科学课堂中会有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抽象化概念,借助趣味性模式展现,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创新。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和趣味性课堂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的数量很少,缺乏相关的师资力量展开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以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在科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操作,这涉及到了很多实验,但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装置,提供给学生们进行实验的设备和器具极少,无法帮助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虽然有相关的小学科学教材,但大部分学校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课本上较为宏观性的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
        (二)小学科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开展趣味性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情景趣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场景下设置好相关的互动情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趣味,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1]。
        二、小学科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趣味性课堂的设置需要围绕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帮助科学教学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情景设置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趣味性氛围中不断突破[2]。
        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这是学生们在进入小学阶段初次接触的科学,其中有植物单元内容,在这一单元中需要学生观察一棵活的植物,观察叶子,知道这是谁的叶子?进一步的询问学生植物是活的吗?最后让学生们对校园中的植物进行观察,这样的设置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众多,老师无法占用课堂诸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户外去观察植物,书本上列举的植物非常有限。这时老师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现以及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前期通过多媒体平台,看到植物进行相关的对话练习,真正地了解这些植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你能够认出这种植物?这样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新课改和素质化背景,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同时,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有效的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学科的学习,小学生作为接触科学的初学者,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对外界一切充满着好奇,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
        例如在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比较与测量单元,学生们学习难度最大的就是《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尺子是常用的一种测量工具,那么纸带和尺子在测量时有什么样的异同?各自又有什么优势呢?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例如常见的书本和铅笔,这样通过测量和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点。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是,都有刻度,有数字标记,距离也一样长,但是它们的长短不同,软硬不同,尺子是坚硬的,学生们在测量一些课本和铅笔时还能够进行测量,但如果老师询问想要测量身高,应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拿好多的尺子,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就会发现利用较软的纸带在进行测量时会更好,同时对于一些非平面的物体,利用纸带也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这些都是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
        (三)利用分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通过合作地学习帮助自身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小学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提到天气,天气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包括温度、降水量、风云,学生们每天都会收听到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究竟是如何制成的呢?学生们都知道了解天气预报是最终的结果,但是对其中的测量却不了解,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调查天气预报具体是怎样制作的,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涉及到数据的收集,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只有多方位的对数据分析才能够准确的预测天气情况。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情况下,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具体的温度,来了解天气,小组分工就需要学生们来协调,比如学生们有负责记录数据的,有负责测量的,这样才能够又好又快的完成小组任务,在这样的小组任务中老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评比内容,比比看哪个小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测量的速度最快?让他们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广泛参与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创新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科学课堂涵盖内容诸多,大到浩瀚银河,小到身边的植物动物,这些内容借助书本无法全面地传递给学生。借助图片也无法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入创新化的信息技术。利用3D打印让学生们了解立体化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包括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图内部变动所引起的地形变化等,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借助具体的3D模型就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地形变化知识直观展现出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做来保护自然环境。这样的创新化课堂模式融合多媒体技术,再加上新型的3D打印,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地了解,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课堂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创设情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不断创新的方法,帮助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断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宗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路径[J].求知导刊,2021,{4}(25):20-21.
[2]吕长世.兴趣引导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4}(20):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