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蔚玲
广东省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学行为。对此,本文论述了教学信念的基本概念,探究了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促进二者相互融合的措施,旨在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学信念;教学行为;融合措施;
1教学信念的基本概念
伴随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逐步加大对教学信念的重视力度。例如,朱迪塞尔、施勒姆等人于1988年对教师信念的基本概念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解答与教学行为的客观认知。帕哈雷斯于1992年正式对外公布自身对教师信念的概念性认知,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自身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和观点。国内学者韩爽、张聪认为,教学信念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态度,一种主观情感以及一种心理偏好,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各类教学要素的情感倾向和主观论断。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教学信念的研究理论成果可知,教学信念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客观认知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情感表达及关联因素保持坚定的价值判断和特殊的心理倾向。我们常说,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教学信念不仅会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2教师教学信念的内涵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坚定教学信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明确角色定位,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推行教学客观评价等。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学信念包括终身学习信念、教学育人信念、职业道德信念以及角色定位信念等。
3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信念是教师隐性化的、内敛化的集中的、坚定的精神状态,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国内教育学者吴金航,朱德全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且将二者的关联样态划分为一致型、冲突型和复合型三大类。其中,一致型是指教学信念正向引导和支配教学行为,二者保持正相关关系。冲突型与一致型刚好相反,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教学信念并不会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复合型,也就是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既保持着一致性,又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如果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那么最终教学效果也必定是正向的,积极的。
4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融合方法
4.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信念内容
教学信念是一种思想观念,单从内在机制方面来说,也就是教师的意志品质、情感体验与客观认知的共同结果。其中,客观认知既包括教师对实践经验的直接认知,又包括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间接认知。可以说,客观认知是教学信念形成的基础条件与必要因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
理论既是对现象事物的综合论述,又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理解,如实揭露和反馈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概括性与总结性等基本特征。教学理论与育人经验是教学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需全面且深入的学习经典著作和改革理论,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信念,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教学信念。
任何教学理论与育人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教师要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迎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2注重实践反思,明确信念实质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信念的重要途径。国外教育领域研究学者舍恩认为,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才能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所谓教学实践反思,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身过往的教学履历予以反省,精准提炼支配教学行为的思想信念。
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盲目注重教学行为事实,而忽略了教学行为事实背后的参考依据,也就是主观审视和客观判断。教师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既要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其产生的意义予以高度关注,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基本准则与理想信念。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应主动进行教学实践反思,深刻认知教学实践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教师单纯依靠自身的主观感受进行教学实践反思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有必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收集反馈信息,对支配教学行为的教学信念予以探索。
4.3检验教学信念,形成教学信念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教学信念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师的教学信念的生成机制可知,教学信念是教师意志判定、主观认知与情感体验的共同结果,是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相互碰撞的结果。教师的教学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为此,教师也难以保证自身形成的教学信念绝对正确。
教师应采取教学实践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加以检验、论证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及时修正和调整不正确的教学信念,坚定和稳固正确的教学信念,让自身形成的教学信念始终保持正向发展。换言之,只有在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信念的优势与价值。
当代教育工作者需积极推进教学信念的实践,落实如下几方面策略:其一,将自身在潜移默化间形成的合理的、积极的、正向的教学信念作为统编处理教材内容的参考依据,精准提炼教材中能够如实反馈教学信念的内容。其二,将教学信念深度融合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学信念的优势价值。其三,将教学信念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只有积极的总结实践经验,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信念。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内在化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加以反思,坚持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对教学信念予以精准表达。从学生角度来说,作为教学工作的协助者与受益者,也应深度理解教师的教学信念。由此,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当代教育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盈.中职英语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9
[2]姜泽宪.高中英语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的个案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9,000(016)
[3]陶兰.高校学习管理平台上的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信念研究[D].浙江大学,2019
作者简介:廖蔚玲(1970.07.08),女 ,汉族,广东韶关,本科,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