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丹敏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笔者从古文字学角度出发,立足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篇目,以汉字画识字教学为例,探索低年级趣味汉字教学的策略,以期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记得牢固、合理运用。
关键词:古文字学、汉字画、趣味
国家目前对传统文化尤为重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汉字集音、形、义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在中国约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史。汉字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研究古汉字的起源、构造、演变、文化意蕴等,正式积极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厚植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笔者从古文字学角度出发,立足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篇目,以汉字画识字教学为例,探索低年级趣味汉字教学的策略,以期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记得牢固、合理运用。
(一)汉字画识字教学符合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研究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在《在大教学论》中,他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7.
参考论文]认为通过对事物的理解比仅仅通过文字来加以记忆更重要,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忆的牢固。他主张以感觉活动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感觉逼近事物,然后形成认识。要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孩子观察自然,如不能观察,则要考虑用标本和图画加以替代。
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合系统,汉字具有抽象性、图形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直观性原则显得很有必要。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无意注意占优势,汉字属于表意文字,通过典型形象、色彩鲜明的图片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历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在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传承中国的汉字文化。对于象形字、会意字,通过简单明了的动作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字理,减少错别字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学生在教师生动简练的语言描述中与同伴们进行合作学习,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于牢固的感性认识之上获得理性认识。[ 《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 丁群 扬州大学
参考书目]
(二)画中有字,字中有画。
每幅汉字画都包含着好几个汉字,而每个字的形象就是其事物本身的形象,每一幅图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由这一组相关的文字集结而成的。汉字画从不同的视角与角度认识汉字,并结合图形、书法、美学、文字学、哲学等概念,特别提出了这一套汉字画的学习方法。[ 张宏如《汉字好好玩》中国致公出版社。
王立军《汉字的文化解读》商务印书馆。
李晓愚《汉字的故事》译林出版社。]
以二年级语文下统编版第三单元《“贝”的故事》为例,夕阳西下,三只乌龟悠闲地在沙滩上缓缓爬行。渔夫将手脚打开张大以便固定渔网;在他左边的男子头上插着一支发簪,是一位已成年的丈夫。今天是两人丰收的一天,网里有许多的鱼与贝类。此幅图介绍了龟、沙、大、网、夫、鱼、贝等。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常规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贝壳图片,让学生对贝壳的样子有基本的认识,接着出示“贝”字演变过程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贝”字的由来,再出示关于“甲骨文”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理解“甲骨文”就是古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而采用汉字画的识字教学方法,事半功倍,以“贝”为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撬动了学生学习古代“捕鱼之象”的兴趣。此幅画主要是表现渔夫拿着渔网在水中捕捉鱼、虾子、贝壳的样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山与水,对于那些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中的鱼、虾、贝壳不仅是最主要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若将这些鱼虾、贝壳拿到市场上去卖,还可以获得收益。许慎解释“买”的古字时,提到“市也,从网、贝。《孟子》曰‘登垄断而网市利。’”意思是说将网子捕获的贝壳拿到市场上交易是有利可图的。可见,在远古时代贝壳具有很高的价值。贝类曾被当做交易时的货币。所以观察古字就可以发现只要与商业交易有关的字,均以贝为字源,如财、货、买、卖、费、资、贩、贸、贵、贯等。再如,此幅图中的“大”和“夫”,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是有所关联的。《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大的古字是强调人将双手双脚打开的样子;夫的古字则是人的头上多了一把簪子束发,表示男子成年了。它的引申含义是已经结婚的男子,也可以表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渔夫、农夫等。古字以发簪来区分“大”与“夫”。那为什么古人要用人的手脚张开表示“大”呢?经过反复思索后,我们发现将“大”与“夫”赋予某些动作后,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以渔夫捕鱼为例,当渔夫用网捕鱼时,得靠手脚将网撑开张大;为防止头发碰到水或与网子缠绕拉扯,就会用簪子把头发束紧。简单一幅汉字画,包罗万象,无时无刻不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三)汉字画是低年级学生快速学习汉字的趣味新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影像记忆,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最多的汉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学学习的趣味性。每一幅图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由一组或者多组相关的文字集结而成的。汉字画培养了学生的汉字图像思维,学生学起来既快速又趣味十足。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许慎的六书还是唐兰的三书,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字的造字方法。而笔者在低年级运用汉字画识字,则是希望可以跳脱传统文字学的讨论方式,亦即只要可以用类似象形文字的方式呈现,不论它归属于许慎的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抑或唐兰的象意、形声,都统称为“类象形”。以“类象形”的概念重新看待中国的文字,回归象形文字的本质,以图像为出发点,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形成与意境。把原本不是归类象形系统的文字,以象形的手法来设计呈现,加深对中国文字的记忆,同时增加学习中国文字的趣味性。
以一年级语文上统编版识字课3《口耳目》为例,相对于教材简单的插图,汉字画以一张由耳、目、口、自、眉、首等字组成的汉字脸谱,博得学生们的喜爱。如:古代的“首”有两种画法,一是头发与眼睛一起画,而是头发与鼻子一起画。后世采用自(鼻子)加上头发来代表人的头部。常用词汇:痛心疾首、罪魁祸首、首屈一指。
(四)汉字扩词中发散思维能力。
所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汉字不可能脱离词语而孤立地存在。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或处于理解字义出发,或处于巩固记忆的目的,让学生试着给生字扩词是最常见不过的了。如隐藏在汉字画中还有一个字,“面”,颜面,采直视角度,取头顶、脸轮廓与鼻子之形造字。与面有关的字,有靥、缅、腼等。常用词汇:面红耳赤、面目全非、面目可憎。
对于“面”的扩词,我们可以这样处理:第一组:面包、面条;第二组:里面、外面;第三组:脸面、面孔。这样的处理方式,充分展现了汉字一字多义的文化。第一组的“面”与食物有关;第二组的“面”与方位有关;第三组的“面”与头的前部有关。这种多维度的扩词方式把汉字的一字多义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试想,我们平时的扩词都是如何展开的,有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呢?假如我们的扩词经常像这样多个维度出发,那么对于汉字字义的理解,效果肯定明显。
汉字画识字教学从汉字的系统出发讲解汉字,遵循由人到物、由自然到人文的思路,?以科学的汉字学研究为底色,在力求做到准确严谨的同时,?强调汉字讲解的形象性,让我们的课堂语言通俗易懂。我们也尝试着打通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尽量展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让孩子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