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燕文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中阳一中 033400
摘要:近些年来,在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历史等充满文化气息和家国情怀的课程被提起重视,自初中开始,学生就要以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念为目标,学习该科目的知识。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在于对事件、时间、人物、地点等基本信息的了解。但是,到高中之后,学生就要逐步对历史事件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以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唯物史观思想、获得以批判性思维多元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面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培养目标的提高,教师必须重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衔接工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
自新课程高度普及以来,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越发突出。但是,由于两个阶段的教材在知识深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何让初中与高中形成合力,完美衔接,这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成长、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初中阶段如果未能打下良好的历史基础,将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探索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合理衔接点,打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情境,这是历史教师的教学使命。
1多维链接,激发学生衔接知识的意识
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反而会重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此时,再难、再复杂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都会充满无穷的乐趣。
当下,许多游戏与历史有着紧密的关联,如“三国杀”“英雄杀”等。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学生不仅可以认识诸多历史人物,还会对其背后的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完成课堂知识的衔接工作。例如“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的这段历史,因为汉献帝也是游戏中的人物,学生并不陌生。此时,我将这段历史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这位历史中的人物。而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大一统国家的巩固”问题以视频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初中涉及的这段历史所产生的结果。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学生的认知变得更加丰满,而且还能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
高中开展的历史教学其实是对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扩充,为此,要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传统模式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意识,遇到事情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借助别人的帮助,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为此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因此,历史教师应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在不降低历史教学要求和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学习意识,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2多元思考,教给学生衔接知识的方法
历史具有显著的真实性特点,因而需要借助史料探究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借助史料做好衔接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和客观角度分析和研究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理性的结论。
2.1基于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模式偏向于背诵和教师解读。换言之,他们对教师有极大的依赖性。这便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学习能力,无法灵活运用背诵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例如初中历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了解其历史背后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至于这段历史引发了哪些浪潮,又诞生了哪些新思想,以及思想背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到了哪些推进性的作用,学生几乎很少去思考。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融入了任务驱动的手段,并设计了以下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哪些纲领与活动的建立?这些纲领与活动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如何用现在的目光去看待这段历史呢?以往,这些问题几乎不会被学生注意到,但通过任务的布置,学生与这些知识点近距离接触了。在解答期间,学生可以翻看历史教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答案。通过整理、完善,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会进一步增加,从而让学习从表面渗入内在。
2.2基于游戏活动上的锤炼
历史知识衔接方法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在日常授课中适当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延伸学生的体验。这些活动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课中的疲劳感,对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例如上述案例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针对这节课,可以设计游戏“历史探究员”。在参与游戏期间,学生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开发知识。一是针对初中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展开剖析、总结。例如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大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等。这些项目对初中生而言并不难,他们在记录的过程中还能间接加深自身的记忆。随后,学生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即以横向的趋势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出现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影响等。由此让问题的探索从初中层面过渡到高中层面。二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某个历史事件展开现场互动,例如模仿某个会议或重大事件,并在互动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完全“放养”,而是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表现情况。有的学生会与其他同学产生分歧,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其观点展开统一的论述;也可以开设一些别具一格的活动。总之,交给初中生衔接历史知识的方法,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他们的学习质量。通过反复的实践,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技巧,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多层体验,培养学生衔接知识的习惯
定期开展有奖问答活动。活动为闭卷形式,学生若想在活动中取得好的名次,必须事先反复研读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并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认知网络。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网络,让时间、事件和地点等重点要素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还可以将高中提及的相关历史内容一并记录在内,以扩充导图。这样能避免学生出现认知混淆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要多接触衔接类的历史题,理解其解答思路。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初中生推荐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标准的历史教辅书籍,帮助他们找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点。也可以将一些当代优秀的历史文献介绍给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这样有助于他们衔接意识的形成,同时能有效激活他们的历史思维。或者,将书中的知识记录在专门的口袋册子中,便于学生携带。这样他们便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材料,从而在反复的研读中摸索到知识的真谛。需要注意的是,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并不是盲目的,如果强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味地要求他们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吃力,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岳麓版必修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孙中山1905年11月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封面“同盟会”的十六字纲要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图片,同时投放“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的史料素材,提出“什么是三民主义?”“孙中山为什么会提出三民主义?”“你怎样看待三民主义?”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时期学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经验,根据自己对“民主”等概念的理解回答问题。如此,通过迁移以往学习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能对孙中山的人格光芒影响下,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责任感,对新旧三民主义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高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作为一个相对薄弱但又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找到合理的教育切入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扎实掌握知识。在此期间,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深度探索各类教学模式,汲取精髓,借此打造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案,确保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探索中扎实地把握历史知识,为他们后期的学习作铺垫。
参考文献
[1]林琳.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9.
[2]黄鹏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314-1318.
[3]张松.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4]常笑.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7.
[5]刘东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教育,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