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实践逻辑论纲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李琼
[导读] 新时期,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应该坚持供需对位的基本前提,依托技术赋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实践逻辑论纲。
        李琼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新时期,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应该坚持供需对位的基本前提,依托技术赋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实践逻辑论纲。通过双向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实现供需对位,借助区块链、智能算法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技术赋能。本文将在分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探究其对应的技术举措,以期构建具有可行性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论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践逻辑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应该注重提升该项工作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理论性和思想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的有效提升不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这关系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因此,探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前提——供需对位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供需错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无论过分强调供给面还是需求面,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不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1]。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出发进行改革,实现供需对位。
        首先,高校应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其一,高校在选择和确定思政教育的供给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与理想信仰,应该重视普及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成果,整合宣传凡人善举和英雄事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内涵、价值内涵以及真理内涵,让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其二,高校在选择和确定供给方式时,应该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以及身心特点等纳入考虑的范围,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体验式、启发式、嵌入式以及渗透式的供给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理的熏陶,避免采用压服式、说教式、机械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确保对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精准、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与产品[2]。其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能力方面,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从人格、自律、视野、思维、情怀和政治等多个角度出发要求与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需求侧改革。其一,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需求预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者往往具有无限的需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者的能力却相对有限,无法满足需求者的所有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坚守合法、合理、正常的需求预期,确保需求预期与个人实际和社会实际相契合,使需求预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服务水平,进而有效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3]。其二,高校应该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很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在精致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私欲放纵、利欲熏心以及物欲膨胀等扭曲或者异化的取向[3]。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倾向的发展和蔓延,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和金钱观,帮助大学生有机统一未来需求与当前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他人需求与自我需求、高阶需求与低阶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其三,高校应该准确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新动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只有在合理把控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新趋势、新变动和新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正当需求给予满足,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需求,及时遏制大学生的不当需求,合理控制与管理大学生的消极需求,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大学生对于思想文化和理论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憧憬,并以此为依据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方式和内容,确保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支撑——技术赋能
        目前,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以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为了促进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提高,高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区块链、智能算法以及大数据等技术。
        首先,高校应该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针对性。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具有针对性,高校应该科学分析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潜在问题以及不稳定性因素,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部署方案。因为大学生的行为变化和思想发展会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这会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出现预测困难或者估算不合理的问题,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理论工作的深层次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瓶颈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5]。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以整体理念取代样本理念,复杂理念取代简单理念,关联理念取代因果理念,动态理念取代静态理念,有助于提升预测的精确性,更加明晰地总结多变现象中潜在的规律,并据此指导未来的工作。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收集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数据信息,打破阻碍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流通的诸多因素,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数据库,探究与其实际相契合的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型,通过收集、预测、对比、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全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面貌和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前谋划,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次,高校应该运用智能算法技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理论灌输,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有效提升了高校教育内容的精准性。依托智能算法技术,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相关数据轨迹,进而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与特征选择对口的教育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结合大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等将其合理分类并推送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文化信息[6]。借助智能算法技术的强大功能,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私发或者满足部分群体的信息群发,采用滴灌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漫灌方式,采用细灌取代粗灌,采用巧灌取代硬灌,这样有助于高校更加精准、高效的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虽然从技术角度而言,智能算法技术具有中立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将智能算法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应该为了精准灌输而盲目使用“算法”,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行合理运用,重视人机互动,在选择、形成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智能算法技术的重要作用[7]。
        最后,高校应该运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开展教学效果评价有助于更加明确地判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该加强教育效果评价的针对性,并依据评价的结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对于基教育效果的评价而言,信息反馈失真性和评价过程复原的复杂性是限制其质量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依托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8]。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所谓区块链是指依据时间顺序采用链条串联方式和区块化排列方式运用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库,其主要特征为集群共存、链状关联以及条式分布,无论是终端区块还是源端区块,可以通过长期保存所有时段和环节所产生的信息形成可视化、清晰化的数据链,采用链式溯源的方式即可快速找到数据信息的具体源头,观察数据流的详细生成路径,探究数据信息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因此,依托区块链技术,一方面能够完整记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进而通过追根溯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时段的内容进行有效评价,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可视化呈现技术完整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环节的问题和效果,有助于高校进行细致、详尽的过程性评价。其二,较之于其他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信息的分布式储存;特殊加密算法有助于确保账本信息的可靠性;合约记录可以为事后审核提供方便,确保合约的公开透明性[9];不可篡改性有助于维护合约信息的真实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殊优势,使相关原始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避免出现反馈信息遭到人为破坏或者篡改,有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真和造假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精准性的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这是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提升的基本前提。同时,高校应该科学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智能算法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内容灌输与评价。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高校应该在准确把握和严格遵守实践逻辑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实践的主动性,有效结合理论与历史,构建具备可行性的实践逻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努尔曼古丽·阿卜力米提.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研究[D].喀什大学,2021.
[2]桂兵.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21(03):100-101+85.
[3]张敏,李平则,冯涛,魏武斌,祁静静.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创新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2):46-51.
[4]卞飞,张卫良,张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1):126-130.
[5]王浩.试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及改进策略[J].大视野,2020(06):41-44.
[6]冉勇.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食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食品工业,2020,41(11):365.
[7]陈吉鄂,王丽慧,谢心遥.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第四研究范式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57-63.
[8]庞博.新媒体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10):2.
[9]宋志强.彰显北京味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北京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Z1):140-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