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波
哈尔滨市方正县实验小学校 150800
摘要: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时,良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难以照顾周全。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基于此,本文将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
1 分层教学应用优势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制定出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并为其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方法,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其参与热情,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念高度契合,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水平对其划分层次,并使用不同方法展开教学,兼顾每位学生,使其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此外,还可利用分层教学方式辅助课堂评价,让学生掌握自身在学习层面存在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使课堂效率更高。
2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课前预习问题分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前预习内容,以确保之后的教学中分层差异教学方式的全面落实。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课前预习问题往往是一致的,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率远比预期要低出很多。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分层差异教学的方式,通过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相应的分层,为之后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课前问题进行分层时,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课本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真实情况来划分问题的难易程度,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时自身的数学水平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2 加强正向反馈,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分层
在小学数学课堂对话交流中,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非每一次都能得到完美正确的回答,在这个时候,教师给予学生反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回答的态度,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建立兴趣,提升探究欲,但也不要过度鼓励。与此同时,教师应将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知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转换,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形成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相互联系且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3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让学生感受教育公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以确保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的针对性。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不可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以多角度、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学生的学习、阅读以及语言交际等方面的能力。
授课之前,教师可通过测验知晓学生数学水平,并结合其学习兴趣、态度等差异合理分层。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并为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其明确学习重点。保证设定的要求和学生能力高度相符,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时,可结合新课标理念,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发展,划分层次,并对C层学生提出要求,能够理解12的概念,初步认、读、写分数,通过简单图示将分数正确表达出来,如“怎样将一块月饼的一半表示出来”;对于B层学生,可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且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整体平均分的方法等,如“将正方形纸进行2次对折,可将纸均分成多少份?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几”;对于A层学生,要求其除了掌握C层和B层目标以外,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块地有49种土豆,其余种茄子,求种茄子的面积是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2.4 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需要为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师生交流或者小组合作的环境中理解和学习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展开引导,辅助其展开高效学习,为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讲授“圆柱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可运用分层教学,对于C层学生,为了让其掌握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可组织探究活动,划分小组,共同探究“圆柱侧面积及展开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明确展开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就是圆柱侧面积,此时,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展开长方形的长和底面圆的哪个量存在关联吗?”学生结合问题,继续探究,能够发现底面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对于B层学生,为使其明确表面积含义,仍然使用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圆柱模型,之后总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于上述学习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将圆柱拆成三个部分,即2个底面,1个侧面,顺利总结出表面积公式为“底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教师需及时肯定学生结论,并顺势引导:“大家还能想出其他表示方法吗?”可从公式中的“底面积”入手,学生恍然大悟,即刻说出“底面积×2+侧面积”。对于A层学生,可展示教材中的例3,并让学生自主完成“厨师帽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可以顺利想到“厨师帽没有底”,因此,只需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之和即可”。顺便列出算式。
3 结束语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分层差异教学更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与个性化发展,是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分层教学较其他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应用分层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刚.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1(24):49.
[2]赵怀英.浅谈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J].新课程,2021(19):100.
[3]张晓丽.数学分层差异教学的实施路径探讨[J].成才之路,2020(3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