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王璐颖
[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阵地。
        王璐颖
        天津华夏未来中新生态城小学  3000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阵地。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理要义及实践向度。在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时,需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呈现方式,促进二者资源共享互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的协同路径,从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融合渗透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渗透融合
        引言
        现阶段,中国通过多年的发展,把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然而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小学的语文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能培养儿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能够引导儿童体验和理解多样化的中国文化,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起点辨认
        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责任落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肩上,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接受和热爱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带的无穷魅力。小学语文课堂是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而我国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左右,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他们既有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继承和传播是同向而行的,是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理起点辨认。
        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总是想着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科学教学的方式与合理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相反,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即便采取了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经典的诗歌、故事流传至今,教师要从中选择出真正为小学生所需要、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优秀教学素材,这才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向教学渗透的突破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诗词歌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内容。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古诗词与国画、民间小说、汉字、书法、对联、民俗等一些不同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小学生诵读的效果。由于我国古代的诗词、书画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比较久远,加上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不足,在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时候会比较困难,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符合小学生认知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书、画等传统文化素材,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和欣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国画的表意特点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思考与想象,能够加深小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背诵古诗词。而且长期的阅读学习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于国画、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3.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节日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既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若将这句话应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即可概括为:知识的学习是理解的过程,习惯的养成是语言文字的正确利用,语文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培养技能,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并加以升华。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学习的目标则有所改变:通过教师课上教导,习得阅读与写作知识,通过引入经典名作,养成学生写作与作品鉴赏的习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主要以传统文化启蒙为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互联网资源搜集教学素材。可以以节日为中介入手进行文化宣传:例如端午节,教师可通过搜集节日有关知识、图片、视频及微课课程等设计教学框架,低年级孩子以讲故事、阅读绘本、观看动画为主。也鼓励低年级学生家长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笔者在微信群中发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传承”系列书目我推荐内容,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身心认知发展情况的特点,将《粽子里的故事》《小艾的端午节》《我们的节日》等书目推荐给了学生及学生家长,并在每本书后附有电子版图书链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及其家长可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高年级学生则观看更加富有学习内涵的材料,笔者选取了《2020屈原故里端午暨屈原故里端午祭》大型直播视频供学生观看。相较于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视频中丰富的内容构成主体,配之以震撼人心的音乐、庞大的阵势、恢弘的气势,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端午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报国动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3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小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人的一生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的最强时刻,这个时期需要做好记忆开发工作。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学生认识更多生字。通过有效阅读,学生会对生字有一个了解,反复阅读后自然就会写,此外,阅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启蒙教材,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这些教材。教师在讲解生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习效果。教师的形象,除了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也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写字漂亮,学生也会模仿,写出漂亮的字体。
        结语
        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正确阐释二者融合的学理要义,不断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提高其文化自信,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温玉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语文课内外,2020,(10).
        [2]顾悦梅.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J].学周刊,2019,(33).
        [3]刘金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国民商,201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