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大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以《断章》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许子柱
[导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大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既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又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许子柱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系 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大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既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又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力;手脑并用勇于试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为主导整合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等措施,助推了学生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造教育 深度教学 大学语文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他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等文章中,概而言之,在创造教育培养目标上,他主张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在创造教育的可能性上,他主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创造教育的途径上,他重视融入生活,强调要敢于试验;在创造教育实现的条件上,他强调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环境。
        “所谓‘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 朱开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05):50-53+58.]“深度学习”的发生依赖教师的“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教师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 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大学语文》作为职业学校的一门通识课程,承担着培智立德审美的重要学科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努力探索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深度教学模式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行-知-行”的哲学思想之上的,具很强的实践性,对《大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既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又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下面以《断章》教学为例,浅谈在创造教育思想引领下《大学语文》深度教学的探索实践。
        二、实施深度教学的举措
        (一)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力”
        先行后知是陶行知的教育观,他曾明确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为了获取真正的知识,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他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获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方明.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13.]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投放学习任务清单,学生借助泛雅学习平台的教学视频,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个人学习和小组互助,完成了作家作品常识,并尝试对《断章》的不同版本进行审美评价鉴定,最后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把《断章》一诗改写成短篇散文。学生通过自学自练和小组互助,基本能掌握相关知识,在小组的互助辩难中,也训练了思维,学会了主动。
        (二)手脑并用勇于试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批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下,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人忧虑,而文字表达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入职后的专业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并相机引导点拨,激之以趣,授之以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陶行知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即“在劳力上劳心”是创造发明的根本,他指出:“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是说,只有学生通过写作试验,困而后通后获得的写作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谈到写作,鲁迅曾引用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里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的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引文之后,鲁迅先生又接着说:“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朱正.跟鲁迅学改文章[M]岳麓书社,2005(2):24.]。

在教学《断章》时,充分利于诗歌不同版本的现实,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鉴别中,使学生既懂得了版本学的知识,又掌握了语言运用和结构安排的技巧。
        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版本问题的学习,我改变老师讲授的方式,而是先在课前放问题,并观看相关教学视频,之后在课堂进行小组辩论的形式。有的学习小组认为1935年版的好,因为是本诗的初版,是本真面目,应该以它为准;而有的小组则认为1980年版的好,因为它是诗人在漫长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后的选择,更能代表诗人的成熟看法。在小组互相辩难和交流中,学生对《断章》一诗的版本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在最后总结时强调,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应该看重作品的初版,但从诗歌本身来看,特别是从形式美的角度看,1980版的第二句改“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为“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人”,使得诗歌两小节从字数上变成了“8-9-9-8”的形态,更富有结构美。但是,1980版把四句两节改成了四句连排的一首不分节的诗,从诗歌空间形式所能给予读者的启发上不如1935版。
        (三)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陶行知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强调要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方明.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1.]。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思想、行动、表达的自由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加引)。教学活动确是如此,只有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活泼的教学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愿,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分析学习本诗意象时,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探究“桥”“楼”“月”“窗”和“月”五个意象及它们共同营造的意境。大多数同学从意象分析入手,更愿意把诗歌理解成一首爱情诗,一首单相思的爱情诗,只是有的把楼上人理解为男性,有的把楼上人理解为女性。在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后,老师投放材料:评论家李健吾认为《断章》“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可作者卞之琳却说“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请学生就诗歌的主旨作进一步的探讨,学生在质疑探讨中,慢慢明白诗歌传达作者哲理性思考的主旨,世间万物相反相成,“你”看风景时,你是主体,而周围的风景是客体;当“看风景人”看你时,你又成了客体,“看风景人”成了主体,主客之间就这样流转不定。当学生理解了诗的主旨后,也就对自己更增添了一份自信,做好自己,自己也一样是别人眼中最美的风景。学生在紧张而平等的既竞争又合作的讨论交流中,增长了知识,加深了理解,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学会了合作。
        (四)教为主导整合知识 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学者郭元祥认为,深度教学是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致力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探索提升思维品质的方法与途径,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断章》是一道短诗,又采用了学生较为陌生的抱韵,所以学生不大能感受到诗人在诗歌音乐美上的匠心。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先投放唐代欧阳炯的《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A)分明冷浸星河。(B)浅沙汀上白云多,(B)雪散几丛芦苇。(A)然后归纳抱韵用韵的方式:一首四句的诗,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另押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故称为“抱韵”。这用押韵形式更多出现在英国的十四行诗中。学生大致了解后,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投放冯至的十四行诗《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强化对抱韵的理解。在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时,我把重点放在重复上,重复在内容是意味着强调,而在声响交响上就有圆环复沓的音乐美,两节诗每一节都有重复的关键词“看”、“装饰”,构成了诗歌旋律的结构,加上句与句之间顶真衔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更强化了这种节奏感。通过对《断章》一诗音乐美的学习,学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维的思考。
        三、实施深度教学的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大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和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深度教学正是指向这一目标和方向的教学,它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它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形成、情感激发、问题解决、知识建构、方法迁移和思维提升,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力;手脑并用勇于试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为主导整合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等措施,助推了学生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与文献: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作者简介:许子柱(1974—),男,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