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朱晓丹
[导读] 高中语文作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意识的有效教育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优势,用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将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当中,建立健康全面的品格
        朱晓丹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高中语文作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意识的有效教育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优势,用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将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当中,建立健康全面的品格,培养学生形成美好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此,本文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感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指对人性的理解、宽容及尊重等;第二个方面是从理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强调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坚持。第三个方面是从形而上的辩证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超越时间和空间。
二、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其蕴藏着人性的本真,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当翻开那一页页浸润着作者浓情厚意的篇章时,无数的教师和学生都会跟着作品本身具有的人性美而忘我追随。而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高考成了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希冀,语文学科也逐渐地淡化了自身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更多地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鉴于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受文本本身的人文精神力量,拓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让他们相信精神家园的守望依然明晰。
        例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渗透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可以说,看着这样的文字,仿佛走进了作者心灵的栖所,并随着作者的思想而或喜或悲的情感迁移。作者在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失去了宝贵的双腿,一个正当沉醉青春的年龄却只能终日与轮椅为伴,这是怎样的一种凄苦,怎样的一种绝望。而他却在荒芜的地坛中感受到了万物生命的光辉,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感悟;而在对母亲生命的解读中他同样获得了“生命在于过程”这样宝贵的人生感悟。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生命透彻的理解,力求使学生通过文本和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肢解文章去分析文本的结构,更不能指导学生在某种答题范式的约束下去分析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寄寓在教材中的人性光辉,在于教师和学生充分地用心去解读文本,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读生命的过程。人生不是顺水行舟,逆流而上也应该是人对于生命基本的坚持,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直面人生苦难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人性
        新课程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强调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个性化的展现是高中语文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不能越位去错位引导。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生成,都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现语文中蕴藏的宝贵精神养料。


        例如,在《边城》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在为翠翠爱情的不幸结局而感伤,但是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湘西文化魅力,忽略了闪烁着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的翠翠的生活环境。鉴于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偏离了作者所传达出的主要思想主题,如可以提问“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环境美还是人美,亦或是二者兼有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把握课文传达出来的积极人性体验,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自然会深入到那片神秘的、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的湘西去领悟那山、那水、那人所散发出来的自然美,进而在自己独特的阅读审美感受中获得一种全新的人性体验。只有在心灵的释放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启示,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文本中作者渗透出的关于人性、关于人文精神的方向去思考,使其在自己独特的思考中获得关于人性的精神体验。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彻悟生命
        新课标实施后,我们看到了合作探究,看到了小组讨论,也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各种形式的互动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为目标的,而关于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却还是居于次要位置。鉴于此,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对文本展开质疑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祝福》的主题探究中,大多教师把其归结为揭露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对劳动人民的残害。而有的学生就会质疑:“祥林嫂的死怎么与政权有关呢?她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百姓吗,能代表那个时代吗?这样的主题太过高大上了吧?”这个问题对于这么多年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妨就将问题交给学生,不要急于解释什么,也不要急于将学生带入自己的思想轨道上来,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事实证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祝福》的主题归纳为: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可见,质疑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个环节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课堂留给学生,将问题留给学生,也将释疑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深悟文本中蕴藏的生命个体的真实情感和作家的创作意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富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分数而抹杀了语文的人文性,相反要以人文思想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以人文精神为视角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人文、发现人性、彻悟生命,如此,才能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严辉.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构建策略研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0)
        [2]马宝萍.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3)
        [3]韩文利.论高中语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