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周涛宇
[导读] 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因为生长环境,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定向思维。
        周涛宇
        山东临沂市河东区第十实验小学  251512
        摘要: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因为生长环境,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定向思维。从而在面对问题时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略显呆板,不懂变通。甚至会自己钻牛角尖,认为自己就一定是正确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与解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的有效化解提出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式的化解;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学生刚刚对数学有初步的了解,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对于一些数学的定义与解题步骤并不理解。另外,教师在讲解数学课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思维来要求学生,讲课的方式较为格式化,解题的过程与问题答案也较为单一,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学习与解题过程中不敢大胆创新。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或者对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行巧妙的应用,更顺利高效的完成对学生数学的教学。
        一、思维定式存在的原因
        (一)先掌握的知识对后掌握知识的影响
        我们在解决或者思考问题时都是根据我们大脑中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储备进行解决与思考。往往有些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并不掌握,但我们根据知识储备与问题的共通点对问题进行分析,也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数学作为一种理性与逻辑思维较强且方法多变的科目,有些固性思维就其知识无法进行解释或者有一定的偏差,甚至是完全不正确的。但是学生因为习惯了之前的思维,所以会存在觉得数学很难,也就是“绕不过弯”的现象。他们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只是看到了与自己知识储备相关联的片面的一方,随后进行推理,从而导致进入解题的惯性思维的误区。
        (二)缺乏对相似知识的区分度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开发,对数学知识的分类与总结还未精确掌握,导致对相似的知识点产生混淆,将有些许共同点的问题看作是同类问题,在解决时运用错误的方法,增加了教师在讲解时的难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存在许多共性的知识的,如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如平面图形的边与角。且数学的题型关联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应用题需要有举一反三将知识点联合起来的能力。但如果学生对知识区分不开,就不知道哪个问题应该用哪种解题方式,忽视了其中的根本差别,导致解题效率较低。
        二、思维定式对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的影响
        (一)不懂变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方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但不免有些学生会因为没有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或者因产生的思维定式很难改变,而去利用旧得知识点进行解题,一步步的进行推论,尝试利用不同的公式及理论进行验证,而不用现成的结论,导致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学生对于思维定式的过分依赖会使其降低学习与解题效率,使付出的时间与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且自己也会感觉到精力疲惫。
        (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缓慢
        学生一直保有固定的思维定式,会使其在解题时缺乏创新,不会对问题进行主动深入的思考,从而在每次学习新知识时都会产生困惑,在解题时产生麻烦。长期以来会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更加混淆,从而降低解题的准确率。新知识是需要在一些旧知识的支撑下进行学习的,但是不能因受旧知识的局限,只对新知识进行片面的理解,或者尝试用旧的知识反驳新的知识,这样的思想都会对新知识的接受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灵活多变。养成这种习惯也会对以后更有难度的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三、运用策略化解小学数学中的思维定式
        (一)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引导
        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对学生的思维及时的做出纠正与引导。学生因为定性思维钻牛角尖很大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将问题讲解明白,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讲解时学生没有完全听懂。学生在小学期间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更是缺乏思维经验,教师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冲破定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思考,对问题提出疑问,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不再将自己的思维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二)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混合联系
        因为数学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容易对相关的知识混淆,或者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造成解题时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可以强调一下与相似知识点的区别,或者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似知识点的不同之处。教师还应重点强调不同知识点的不同用法,精心的挑选准备相似的、各种各样的题型,加强联系与练习。熟能生巧,学生在不断地练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区分开各知识点的区别,巩固数学相关概念,提升在解题时的运用知识点的准确性。
        (三)注重一题多解,尊重学生思维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或者解答数学问题时会有自己的思路,这思路有正确有错误,但都是学生认真学习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商讨,询问学生的思路,纠正其错误。教师还应主动寻找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或者将相同的题目转变不同的问法,使其变成一个新的题目。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摆脱思维定式,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学生有思维定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突破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需重视因思维定式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及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来打破学生的定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思维的转化能力,在不断地改进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9(12):18.
        [2]陆金华.突破小学数学思维定式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4):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