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构建初中古诗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张海城
[导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加强朗读,感受韵律美;品析画面,揣摩意境美;抓住意象,深度挖掘。
        张海城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校本部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加强朗读,感受韵律美;品析画面,揣摩意境美;抓住意象,深度挖掘。应该少讲解,多体悟,让学生亲身参与,畅谈感受,体会诗歌的音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
        
        关键词:有效性 加强朗读 品析画面 揣摩意境 挖掘意象 音律美 语言美 画面美意境美 哲理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前古诗词教学却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现在的中学生偏爱看消遣性的作品,而对凝炼的诗歌缺乏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副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曾有学生戏语古诗词:“你的柔情我实在不懂”。这个局面亟待转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呢?为此我根据自己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体会,以我教《诗经 蒹葭》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路。
        
        一、加强朗读,感受韵律美。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我这样做,旨在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诗歌在古代是用来吟唱的,如今虽然曲调轶失,但作为歌词,其节奏和韵律还是有的。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个手段。怎么读?我强调了基调、节奏、重音三点。基调是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感知,是学生直接通过声音文字与心中引发的共鸣。而节奏和重音往往依作者情感态度的强弱而分的,比如欢快,喜悦、愤怒、激动时节奏较快;思念,痛苦,深沉时节奏较缓。而重音往往在修饰语,以及表达情感,意味深长的词句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要充分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而诗,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要想体会古诗中的优美意境,一定要给足时间,采用自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自已地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品析画面,揣摩意境美。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①评老师读得如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
        (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
        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
        5.画中的景是如此美丽,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从原文找出依据。
        (两个人:伊人和追寻者。伊人十分飘逸,如梦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寻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应,求而不得。)
        
        6.由于伊人十分梦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痴如醉,想象追寻者反复追寻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追寻者如此痴迷?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以对文本进行细节的夸张。追寻的时间长,空间广,说明他的执著,不畏艰险)
        7.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人,而要从景写起?
        (比兴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对《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介绍。)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没有孤立的景,更没有孤立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
        作者实际就是通过这个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所以把诗歌文字中所包括的各种自然界的事物,看见的摸着的,听见的闻到的,都找出来,然后把这些声音、色彩、事物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想象绘成一幅有一定意境的画面。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这个意境,也就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同样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意境情感之美也就自然观照到了学生的心里。
        三、抓住意象,深度挖掘。
        1.前面我们说了他从天一亮到太阳东升一直没有追寻到伊人,为什么呢?
        (伊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她象征着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2.从《蒹葭》中,你还能够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诗,生活中的人、事。
        (牛郎织女一年一见反而越益美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总之诗歌教学不能一蹴而就,切忌逐字逐句的讲解,把诗讲得支离破碎。同时诗歌教学我觉得应该少讲解,多体悟,让学生亲身参与,畅谈感受,体会诗歌的音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九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古诗词的常见意象                          东北大学出版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国培计划(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