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山东省宁津县第二实验中学 253400
摘要:德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大提升了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使青年一代更加系统的社会化。在初中学段,德育不仅包含内在的品德教育,还包含本文所要谈论的外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本文在分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意义的基础上,简述家校共育之下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关键字:初中学段;良好习惯;家校共建;教学实践
引言:
在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涂尔干的元教育学研究中,十分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所谓系统的社会化指的是年长的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系统性影响。就如同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人世界对年轻一代未来有序生活、工作的期望,是社会发展所日渐形成的规则、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大体年龄为12-15岁,处于处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的秩序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倾向于遵守成人影响下的规则,比较在意他人的评价,在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层面具有极高的可塑性。
一、初中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及其特征
通常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行为方式,这些学习习惯是通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强化所得,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有正向的激励作用。良好学习习惯在经年累月的重复中会形成内在情感价值追求,是一经形成就难以更改的东西,总结起来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养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们会自觉遵守,如果不遵守就会内心谴责。初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学生对社会及自身有了相对大致的认识,在此时以学习习惯施加影响,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
(二)初中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清晰的了解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被我们所在的社会普遍公认,是一个人顺利参与社会活动的助推剂,是一个人情感价值观念外化的体现。涂尔干所认为的“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就是说,在少年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智识和道德状态,以便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初中生实现“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传递。我们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使用之地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社会中所用到的习惯由学校培养,而家中所用到的习惯由家庭培养,双方相互促进。
二、基于家校共育培养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一)家校共建的有效性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个体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心智发展等等原因而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各个家庭背景下,学生的前学习习惯差异巨大,因此若在实际教学中做统一要求,学生的习惯形成会无所适从,具体的实践效果不明显,此时便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力,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再者学习习惯的适用之地,不仅限于学校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表现在家庭里学生的行为表现。这是内在道德约束外化而形成的学习习惯,需要在家、校、社会各个场所频繁应用,因此把家庭的学习习惯和学校、社会的学习习惯作统一要求对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是有效的。
(二)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与指导自我教育法
我们已经深刻了解到,初中学生所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个体内在情感价值观的外化体现,是个体对社会准则的遵守、模仿。因此为了高效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认识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好处,从而主动去养成这样的习惯。其次,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领域的学习习惯养成中,也要坚持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学习习惯养成中的自我教育具体施教策略是,让学生首先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特点,对自己的助益之处,再把不良学习习惯罗列出来与之区分,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主动的养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性原则与训练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关于德育的论述较前人来讲,是极具进步之处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并且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本文所论述的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美德的一种,可以通过辨析何为良好学习习惯等理论知识来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在于实践。因为美德并非天生的,当初中学生在学习良好学习习惯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相统一,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能够在理论是区别开来、自己心中所想和社会先行规定相统一,就能习得良好学习习惯。换言之,就是注重学习习惯的实际应用,通过一系列有意识、有目的反复多次的训练来强化,从而达到内心遵从的目的。之所以特此强调实践性原则,是因为在众多家庭里,家长对自家孩子较为溺爱,也不在意孩子既有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不善于纠正,更不善于培养,这是不可取的。
3、示范性原则及榜样示范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初中生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成年人,也就是家庭中的长辈、学校里的教师进行榜样示范。比如说物品的归纳整理,初中阶段的学生或许还没有收纳的概念,但在家长的示范带领下,自己觉得干净整洁的房间会令人心神愉悦,从而学着大人的模样,也习得这样的收纳整理习惯。在学校里,比如说在写数学计算作业时,写完要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突出验算的行为,并向学生强调验算的好处(当然也可以展示不验算的坏处),从而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引。
(三)家校共育的联合方式
若论起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可能家庭和学校都会觉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是觉得无处下手。本小节就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式进行探讨:首先,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除了在学校完成早操、体育课等集体性体育锻炼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自由活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把锻炼身体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在周末空闲时间较多的时候进行。其次,也可以单纯的进行说服教育,家长以身示范并明确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这样的情境性教育,家庭教育显然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因此学校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对家长提出教育建议,让家长自行教育。毕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生的好处是终身的,是一个人个人素养的外在体现,家长也愿意在学校教学的指导下进行辅助性教育。
三、总结
本文结合众多教育学家对于德育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初中内在情感态度所外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意义和家校共育的施教措施。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想顺利的进行社会化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他们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实践活动,让表现一个人情感态度的学习习惯,从行为遵守的表层逐渐内化为道德层面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国妹.基于家校共育培养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28+177.
[2]闫平.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分析[J].家长,2019(14):176-177.
[3]刘荣敏.浅谈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