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李倩
[导读] 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李倩
        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广州  510642
        摘  要: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金融工程是重要的应用型课程,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课程。本文基于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探索金融工程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以期为金融类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金融工程
一、引言
        中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梁启超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是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今中国正处在世界文明思潮融合和冲突的洪流中,而我们的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中国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要使高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金融工程是我校金融数学的重要专业课程,在金融工程的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二、金融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是金融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它融合了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编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涵盖面广,难度大。金融工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是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度不足
        当前在金融工程教学中,教师多专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这是思政课程的任务。随着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但对思政内容的讲授多浮于表面,出现了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形式主义,没有将金融工程知识和想要传达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紧密联系,脱离实际生活,造成“假”、“大”、“空”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既没有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也失去了价值导向的意义。因此,将金融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深入融合是今后金融工程课程思政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
        (二)教学模式滞后
        金融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一个学期32学时的课时很难覆盖所需知识的方方面面。当前金融工程的授课形式以线下面授课为主,学生对课本的依赖程度高,线下课程将理论知识高度浓缩,面临教学内容多、学生难于理解的严峻考验,极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金融工程的主动性不足,学生课后消化吸收慢,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现有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受着巨大冲击。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授金融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涵。所以,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育人的要求,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育人理念已成为必然选择。
        三、金融工程课程思政实践
        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索金融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形式和实现路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有机”。
        (一)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它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重构和再造的过程,如果把教学内容比喻为血肉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就是魂魄,把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就是在铸魂育人。因此,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1]。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脱离了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就无法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因此挖掘思政元素,重塑教学内容,在显性的教学内容中渗透隐性的德育要素,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使课程思政做到真正的形神具备。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的理论知识,也生动了金融工程课堂。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理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价值的引领,因此要在教学中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比如:在介绍远期外汇协议时,结合当前疫情爆发的背景,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身份是中国医疗物资企业巨头,欧洲采购商欲采购一批用于新冠防疫的医疗物资,就现有的远期外汇协议价格,如何与欧洲采购商进行价格协商?选用欧元、美元还是人民币结算?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教师启发学生:中国是制造大国,企业具有价格协商主动权,同时疫情在中国处于可控的范围,本可以在价格上“欺负”一下外商,但我们大可不必须这样做,而是根据当前远期汇率价格给出三个合理的结算价格(实现了双方共赢:外商选择了利于自己的结算币种、我们预判了外商的选择给出了利于己方的结算价格)。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金融工程的本质是共赢,金融衍生产工具的产生是人类解决金融问题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出“唯利是图” 误区,“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事,要诚实守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更进一步地,中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和防疫成果可自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信和制度实现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统一。
        (二)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将金融工程教学过程分为线上预习和练习、线下教学和总结、线上复习和答疑三个部分,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融合。此种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整合线上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捷,也更有利于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融合。
        在线上教学环节中,多种途径挖掘和展示本次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通过让学生观看线上开放课程、教师自制小视频,并通过QQ、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与学生探讨、沟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下教学环节中,针对课前的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堂的关键问题,通过诸如:案例分析、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情景设定、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思考和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深刻理解金融工程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实施途径等。在此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作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实现了隐性的思政教育。比如:在进行互换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以不披露名称的某央企2008年与境外机构签订的互换协议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发现,前两年该企业将会有大额回报,而后八年则会有持续的亏损。学生们大呼:“这是人傻钱多!”“这企业被当做肥羊宰了”等等。此时可顺势阐述完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等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技兴国的坚强信念。
        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在大数据支持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情感认同,更能激励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思政元素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金融工程通过运用设计、定价及风险管理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2]。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现实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问题,运用所学的金融衍生工具,设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定价或风险管理。在组队讨论、获取数据、设计方案和汇报总结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组织交流能力,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育人中,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金融工程原理,而且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金融工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方甚至是多方共赢的结果。在教师点评环节中,会适当引入当前的时事热点,比如:我国的“一带一路”理念、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四)思政元素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机融合
        自主学习能力是人们积极探索未知的重要内在动力,缺乏这一动力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金融工程教学中我们尝试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以课程思政元素为“隐性的翅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例如:在介绍国债期货一章中,指导学生课后调查中国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深化学生对中国国债期货的认知,深刻体会期货交易存在的风险、市场监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理论知识,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期货市场的一系列发展变化历程:由谈期货色变,到坚定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启国债期货。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思考能力、价值判断的培养,激发学生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金融工程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课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金融工程教学的全过程是三全育人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工程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实践上探讨其教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不断完善金融工程课程的实施路径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道阻且长,但相信行之将至!
参考文献:
[1]杨祥,王强,高建.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8): 4-5.
[2]周丽云. 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高教学刊,2021(15):121-124.
[3]刘鹤,石瑛,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育,2019(3): 59-62.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研究--以金融工程教学为例,项目编号:JG19146。
作者简介:李倩(1978-),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华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