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敏娜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进入小学阅读课堂,无疑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中华文化经典宝库的大门。教师可做体贴的文言文教学,结合文言文特点,循着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领学生寻言探意、居今探古、情节探问、演说探道,渐入文言文的理解、领悟,使儿童在文言浸润中得到切己的发展,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细节渐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纳入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文言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从中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不过,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对小学生来说一是相对陌生,二是不太好读,三是难以理解,四是缺乏趣味。如何让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任何消极情绪,甚至产生一定的兴趣呢?教师可从细节渐入,结合文言文特点,循着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渐入文言文的理解、领悟,使儿童在文言浸润中得到切己的发展,做体贴的文言文教学。
一、寻言探意,渐入“文”之诵读
新课标对古诗文学习有着明确的表述:“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1]]可见,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语文能力。但文言文字少意深,句法简奥,字词生僻,读起来生涩拗口,学生都怕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寻找文言文语言的表达特质,掌握一些规律,他们就会慢慢不抵触,变得愿意读,甚至喜欢读,最终到达文本之意的体悟。
1.把握停顿,句读
文言文诵读很讲究停顿,除了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外,更要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古人称之为句读,句读是朗诵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钥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文言学习力较弱,对句中停顿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老师从儿童角度出发,示范引领,让其慢慢领悟到是根据句子成分间的内在关系划分的。
有老师执教《司马光》一课时,先从文言文断句的必要性讲起,然后范读,让学生在听到老师读到没有标点却停顿或拖长字音的地方画一条斜线。接着,让学生按照斜线充分练习朗读。最后,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围绕朗读节奏评价,老师相机引导学生加入古人摇头晃脑的动作,或微探一下某处停顿的原因。
从老师用心的示范到学生积极的尝试再到大胆的展读,学生的情感态度逐渐升华,一方面,他们在不断的卷入中努力诵读,切实把握了文言文停顿。另一方面,他们在活泼的互动中评价探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2.依循音律,巧读
古诗文很注重押韵、平仄、对仗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如果能找到这些音韵的规律,那么对诵读有着极大的帮助。文言文中有许多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有的表示语气,有的表示连接……细细品读,会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助词,文言文读起来才别有味道。要是学生能掌握这些助词的音律,就能轻巧自然地读好文言文,这不失为指导学生诵读的一个好方法。
就拿《精卫填海》来说,语言很有特色,有“炎帝之少女”一样的“之”字短语,有“溺而不返”一类的“而”字短语……读起来极具韵律感。本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借助音律进行朗读指导:“之”字短语轻又短,“为”字短语意分明,“而”字短语架小桥,“以”字短语显省略。
循着文言文本有的音律,编制形象生动的儿歌,不仅激发了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更让学生习得了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朗读能力。
3.变换形式,趣读
心理学专家指出: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大脑皮层也会产生抑制,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2]]依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老师除了组织常规的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外,还可以改变形式,交替使用趣味朗读。
如在执教《精卫填海》时,本人让学生打着节奏像童谣一样读,读出女娃的活泼可爱。最后学完课文,男女回声读,进一步感受和读出古文的韵味。每一次朗读,他们脸上投射出的是新鲜有劲的神采,眼睛流露出的是奇特有趣的光彩。
变换诵读形式,增添了课堂情趣,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诵读中爱上了文言文。只要有心,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诵读方式,比如说快板读,借个响板,“啪啪啪啪”,读得干脆;评书读,一拍桌子,“话说——”,读得带劲……当然,也不可泛用、强用,要用有价值。
二、居今探古,渐入“言”之审美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文言文本身就自带魅力光环,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味,长短句错落有致,对仗成篇;在内容上“相当丰富,涉及文、言、历史、文化诸多方面”。[3]]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还是要居今探古,适度发掘一下古文字承载的意义(见下表)。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充分把握文意的需求,又欣赏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蕴含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古今异义,领略形式独特性
由于古今相差甚远,随着时间的演变,一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古今对比,发现不同,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把握字词之意,还能使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形式的独特。
《精卫填海》中有一个鲜明的古今异义词“少女”,本人教学时先借助注释让学生知晓古义,然后调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明确今义,再相机请女生起立读好句子,进一步辨析古今异义。最后引导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走”,形成类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文本注释,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展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了“古今异义”的独特性。
2.一字多义,感受形式丰富性
在现代汉语中,一字多义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实,在古汉语中也何尝不是。汉语言的丰富性自古就有体现,至今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有必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感受,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之”字含义很丰富,学校有位老师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反复使用的字——“之”,初步感知语言形式的表征。第二步,追问“这三个‘之’的意思相同吗?”,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不同的意思,自主探究语言形式的内在。第三步,链接以前学过的含有“之”的句子,深入感受语言形式的特征,形成系统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老师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引领他们由表及里地去感受“之”的不同含义,“一字多义”的丰富性植入学生心中。
3.语序颠倒,体会形式多样性
文言文与古诗一样为了押韵,往往会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类型也很多,使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呈现多样,老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
本人在引导学生感悟精卫为什么填海理解“女娃游于东海”一句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女娃游于东海,意思是?
师:看文言文和解释,有什么发现?(顺序不同)
师:群儿戏于庭。还记得这句话吗?
师:我们也来做做小古人,挑战一下:青蛙在池塘鸣叫。鸟儿在树枝上栖息。
先让学生说说意思,然后引导其发现文言文和解释有什么不同,再类化到司马光,最后迁移表达,习得方法,学生在逐层揣摩中体会了“语序颠倒”的多样性。
以上只是列举了三种常见的学生易于感受的语言形式,在教学中适当关注,能助力学生文言文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审美体现,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情节探问,渐入“意”之理解
选入部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以故事类居多,一是故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深受小学生的青睐。二是故事具体可感,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的就是故事情节,瞄准故事情节重锤敲击,就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1.引问情节总领处,导学全文
在有些故事中,会出现概括故事情节的地方,指导学生紧扣它引问,触类旁通,能统领全文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精卫填海》这个题目就概括了故事的基本情节,故本人在执教《精卫填海》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精卫是谁?”“为什么要填海?”“怎么填海?”随后师生一起研读文本,对话交流,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文句意思就明白了,文本学习也结束。
三个由学生提出的情节性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架构起了整个课堂,简单、清晰、高效,这样的课堂学生是非常喜欢的。
2.叩问情节关键点,直击主题
故事都有高潮,或紧张危险,或矛盾冲突,或发生转机……卯向这些关键点发问,能直奔主题,起到提高挈领的作用。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课文主要是通过描写诸儿与王戎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后的不同言行,来表现王戎的聪慧。有老师抓住王戎与诸儿的不同这一关键情节展开以下教学:
师:故事因一棵多子的李树而起,面对这棵李树,王戎与诸小儿采取了分别不同的做法,王戎是……诸儿呢?(生随着老师的引问回答)
师:那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做法呢?
出示( )看到 ,想到 ,就 。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深入探究行为背后原因,感知王戎与诸儿的不同
师小结:王戎和诸儿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动,一个不动。下面让我们来深入比较一下,王戎是真的不动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深入,在随后“动眼睛、动脑筋、动嘴巴……” 的思维交锋中,一个智慧的王戎脱颖而出。一个关键点撬动了整个故事主旨,学生心领神会。
四、演说探道,渐入“情”之品悟
表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深受师生的喜爱。它能让枯燥难学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深入文本,体悟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情境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4]教学实践中,将对话置入一定的情境中,能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深层的心灵触碰。
本人执教《精卫填海》时让学生化身为精卫鸟,老师扮演大海,在上课时呈现了以下对话:
师:精卫 ,你休息会儿吧。
生:不,我要把大海填平。
师:话还没说完,一阵滔天巨浪卷来,精卫鸟差点被卷入海中。“呵呵,弱不禁风的精卫,让你尝尝风浪之苦!”
生:吃再多的苦也不怕,为把你填平,我会不惜一切代价。
师:“哈哈哈,不自量力的小家伙,看你何时能填满我万丈身躯?”
生:今天填不平明天再填,日复一日,总有一天要把你填平!
多么坚定的话语,不畏艰险、坚韧执着,这就是精卫。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感受!
可以看出,在情境对话中,随着学生情感层层深入,精卫鸟的精神品质逐渐展露显示,精卫鸟的形象越发高大丰满。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让参与者扮演某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等。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文本角色,与角色同呼吸,同心理,同情感,能促进文本理解。
《司马光》一课,课文中写道:“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让学生扮演众儿和司马光,在鲜明的对比中,司马光的冷静沉着凸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言而喻。
文言文无疑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中华文化经典宝库的大门。教师只要关照儿童,从儿童角度出发,让其循序渐进地接触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了解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就一定能让他们爱上文言文,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陆晓风.试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319-320.
[3]肖香.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0(03):66-67.
[4]贾艳平,刘党桦.让对话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连心桥[J].语文天地,2014(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