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安徽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摘要:近年来,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起于社会生活,源于文化间的交际,此种现象的频繁出现打破了我们对语言规则既定的认识,改变了我们对语言思维的认知。通过对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多元浅析,旨在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同类研究的借鉴指导,同时推进汉语词性活用方面向前发展。
关键词:汉语 名词 程度副词“很”+N 形容词化
一、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
近年来,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起于社会生活,源于文化间的交际。在观看一则综艺节目时,做客嘉宾笑着说了一句“这个人很张三丰”。再有电视剧《潜伏》里面有网友评论说“强哥很华强”。此种语言现象虽是个例,从既定的语言规则来说,不符合语言规范,但近年来不断增多,逐渐引起了汉语语言研究者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将从如下几点来进行浅析。
二、不同种类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分析
1.程度副词“很”+专有名词、普通名词
就“这个人很张三丰”和“强哥很华强”两个例子,不妨分析下。我们知道,名词表示人或物或时地的名称1,前面一般不能加副词。而张三丰、华强为专有名词,放在了程度副词“很”的后面,充当了形容词的角色。张三丰,在金庸武侠里,为人天赋异禀、正气凛然,宽和从容,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把其放在形容词的位置上,是用来说明被评论的对象如同张三丰此等人,道出了人物特征。刘华强则是电视剧《征服》中的反派角色,衡州一黑帮集团拥有保护伞的涉黑社会团伙的老大。网友在观看《潜伏》时却说了“强哥很华强”。显然由本剧联想到之前看过他主演的另一部剧里面的狠角色,不同两部剧,鲜明对比,给观众呈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征。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很”为程度副词1。仍以例子“这个人很张三丰”和“强哥很华强”来分析。“很”为程度副词,后本应加形容词,构成adv+adj的形式,但这里却以两个专有名词放在形容词位置上来充当,构成adv+n的形式,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以此来看,“中国人挣的钱69%都扔到了房子里,很奇葩?其实全世界都一样!”2(凤凰新闻2017.6.12)此句中“很奇葩”,不妨来看下。“奇葩”一词自西汉产生至现代,主要用于书面语中,是带有褒义色彩的名词。随着现代网络用语的发展,“奇葩”多用在形容词位置上,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以此类推,如“很淑女”之类的说法,结构上以“很+名词”为表现形式3。这类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前面为程度词,如很、太、更、够、真、非常、特别、比较等副词,后一部分为名词。诸如此类的例子如:太公式了、太儿戏、很绅士风度、很摩登、很阿Q、有点儿国际、十分小儿科儿等等。
综上来看,“这个人很张三丰”、“强哥很华强”、“中国人挣的钱69%都扔到了房子里,很奇葩?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很淑女”等例子,均为程度副词“很”+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构成adv+n的形式,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除了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外,是否所有种类的名词都可以放置诸如程度副词“很”后充当做形容词来使用呢!我们知道,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如鲁迅、中国、澳门;普通名词,如作家、群众、思想、阳光;时间名词,如现在、秋天;处所名词,如东郊;方位名词,如左、以西1。对此,我们将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名词统称为其他名词,我们不妨就具体典例来加以分析。
2.程度副词“很”+其他名词
我们知道,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具体分为八种:表程度,如很、非常、十分;表范围,如都、仅仅;表时间、频率,如已经、刚刚;表处所,如四处、随处;表肯定、否定,如必须、没有;表方式、情态,如特意、赶紧;表语气,如偏偏、难怪;表关联,如又、再1。第一种情况中,我们探讨了程度副词“很”+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发现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逐渐地被大众所接受。对于其他名词是否也能构成此种形式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不妨以具体例子进行浅析。
“我又见到了昨夜招待我的那位西藏小伙。......他告诉我,他曾经到北京、上海学习过。他长就一张很西藏的忠厚的脸。”3(余纯顺《走出阿里》,《小说月报》1996年第12期19页)“西藏”一词,既可作专有名词,也可以作处所名词,为里屋。此句中,“他长就一张很西藏的忠厚的脸”,“很西藏”,把西藏人的长相特征,如藏族人最明显的特征是鼻骨高,鼻孔大,此外,他们皮肤粗糙,鼻子较尖,嘴唇较薄,男子脸型多呈用字,女子圆脸,国字脸较多。让人通过外貌判断就是藏族人。因此,这里的西藏我们可以理解为处所名词,也可认为是专有名词。除了西藏外,如新疆、北京、广州、亚洲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截至目前,诸如以上兼属名词构成的程度副词“很”+其他名词结构形式还不是很多,如很新疆、很北京、很亚洲等,但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副词“很”+处所名词的结构形式也将不断涌现。
而对于程度副词搭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当下还没有出现过此类说法,从语言规则上来说行不通,本身也存在语言上说不通的事实。至于是否会在以后的语言现象中出现并频繁使用,我们还需要静观其变。
结合以上诸例,在考察了大量语言事实之后,名词的形容词用法在语义上可接受性导致了对传统语法框架的积极突破,而积极突破之后的组合形式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语法组合的能力,进而语法化为句法结构。
三、结语
本文以社会语言现象“这个人很张三丰”为接入研究对象,通过对汉语名词的形容词化结构关系的多元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现在这种结构已经习用于各种语体,不能再看做是个人的特殊用例,也不应该笼统地称之为词类活用。第二、不断打破旧有的此类界限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对语言表达功能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希望能以比较简便的方法最充分、最准确地表达丰富内容,而词的兼类用法不失为一种能较好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12年增订五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3次印刷。
2.阮梦茹、林纲:《“奇葩”的形容词化研究》,载《智库时代》2017年第15期。
3.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载《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4.许艳辉:《现代汉语名词的形容词用法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
作者简介:朱浩(1990—),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外国语学院校团委副书记,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授课教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